青色的茄子、拇指大的西瓜、白色的小辣椒……5月19日上午,“第八届中国浙江瓜菜种业博览会”在杭州新农都会展中心启幕。不少新、奇、特、优的“浙江种”引得前来选购苗种的农业大户欣喜不已。和以往不同的是,除了出自科研机构之手的良种,今年越来越多由浙江种业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成果登上展台。
作为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据省农业厅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种植业良种覆盖率已达98%以上,良种商品化率达77%以上。
种业创新有了生力军
较之往年,今年的种博会上,前来“吆喝”自家种子的商业化育种企业多了不少。据种博会组委会统计,今年种博会吸引了国内外146家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的1500多个品种参展。其中,不乏勿忘农、美之奥、之豇、神鹿等一批浙江种业企业的身影。
在浙江美之奥种业有限公司的展位前,陈列着“沃尔多”甜瓜、“红风铃”鲜食番茄、“绿雄60”青花菜等一批优质种子和果实样品。甜瓜一瓣瓣切开,香气四溢,引得不少农户上前咨询。
2014年,美之奥成为浙江首批种业育繁推一体化项目之一,投资2750万元着手建设小孢子育苗等实验室。如今,该实验室已逐渐发挥作用,原先6至8年的传统育种周期缩短到一至两年。
育种“新秀”还远不只美之奥,浙江薇萌种业有限公司也毫不逊色。这家成立不到4年的“后辈”,如今有着瓜类、茄果类、十字花科等种子生产基地2000多亩。因为选育的种子适销对路,薇萌在公司成立当年就实现销售额近千万元,这几年更是飞速发展,去年销售额超过5500万元。薇萌的雄心还不止于此。通过和其他企业合作,薇萌还在美国成立了海外分子育种实验室,为更长远的育种事业打基础。
省种子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农业小省,企业商业化育种一直是浙江种业的短板。这几年,在国家和省扶持现代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下,我省种业企业正逐步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据省农业厅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共审定农作物新品种60个,其中超过六成是由我省商业化种业企业独家或合作申报。
育种不再是“独角戏”
一直以来,种子资源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我省种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省种子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真正能完全市场化推广的新种子大概只占审定总数的一两成。
为了让种子更接地气,浙江科研单位这几年强化市场导向,改变过去部分科研人员、机构“不看市场、闭门造车”的弊端,破解种业领域科技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科技成果评价不科学等问题。
不少科研机构与种业企业加强合作,开展市场目标更明确的“订单式”育种。中国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杨长登及其团队在与浙江勿忘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过程中选育出了优良早稻品种“中早39”,之后通过勿忘农的销售渠道,短短几年时间就已经将这个品种推向了湖北、江西、湖南等地。
同样是紧跟市场,种业科研机构和商业化育种企业却又各有不同。省种子管理总站副站长阮晓亮说,对科研机构来说,他们眼中的市场,并不是自己选育的种子能不能赚钱,而是老百姓种了以后能不能赚钱。
许多家庭的餐桌上常会有红紫色皮、黄心的迷你小番薯的身影。它就是由浙江人自己选育的优质番薯品种“心香”。“心香”选育者季志仙介绍,“心香”是我省第一个早熟番薯品种,最早在6月底就能上市。“因为上市时间早,‘心香’能卖到每斤5至8元,按每亩产1000斤来算,一年种两季,一亩地就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因为效益好,如今“心香”仅在省内的种植面积就达17万亩。
改革体制机制添活力“我省的企业商业化育种虽然正在逐渐觉醒,然而与国内一些种业龙头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施俊生表示,要缩短差距,补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适应的短板尤为关键。
为此,我省加快农作物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去年,省农科院下属的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完成改制重组;原温州市农科院下属的种业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温州市农科院不再有新公司的股份;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也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我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所办的种业企业在2015年底前已基本实现了“事企脱钩”。“这样一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成为种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施俊生说,同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也能够进一步强化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功能。
改革更推动了育种人才、技术、资源向企业合理流动,破除制约种业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仅以温州为例,温州市农科院下属的种业企业与当地民营企业组建新公司“浙江科诚种业”。新公司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温州农科院不再享有股份,取而代之的是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育种者个人占股25%。这大大强化育种创新成果同种子产业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种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度,激发育种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