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财君说:
-
近期种子和农药行业“世纪并购”频出,杜邦与陶氏的合并、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拜耳收购孟山都的交易都让市场震撼。美国、德国和中国三家各自在农化和种子领域形成一家巨头,全球种业和农化行业的战略格局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世界种业世纪并购,超级巨无霸诞生,全球种业和农化行业的战略格局突变;国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种业市场的份额快速攀升。
国内种子企业的兼并重组浪潮风起云涌,中信入住隆平成为第一大股东,中农发并购多家国内种子企业,垦丰种业成立垦丰长江种业布局全国,还有诸多没有公开但正在接洽的,资本力量与种业的结合将促进中国种业的集中度的提升。
国内玉米库存高企,粮食价格大跌,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玉米生产补贴的市场化改革,玉米种子行业面临的形势雾里看花。
此外,种子法及配套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绿色通道的开通,品种入市将出现井喷。
中国种子企业将何去何从?
在第九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与第十四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种业高峰论坛上,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李继军围绕当前种业发展形势对种企发展现状、发展战略等进行深度分析。干货满满,跟随农财君一起学习吧~
全球农资行业并购大战
近期种子和农药行业“世纪并购”频出,杜邦与陶氏的合并、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拜耳收购孟山都的交易都让市场震撼。美国、德国和中国三家各自在农化和种子领域形成一家巨头,全球种业和农化行业的战略格局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拜耳和孟山都、杜邦加陶氏益农的合并,全球种子行业将形成双寡头垄断模式。尤其是在转基因性状领域,基本处于完全垄断的格局。
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李继军认为,并购发生的原因是全球粮食价格的低迷。玉米、大豆等价格的大幅下挫,使得北美、南美的商业种植者损失极大,从而最终影响到了种子和农化业务的销售收入。
2014年开始主要的种业公司收入就停止了增长,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全球主要的6家农化企业在2015年平均销售收入下降了15%。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即便如此,我国种企与世界种业巨头在规模上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中国种业前10强变化
九家主板上市种企半年销售收入
2010-2013年世界十强种子企业销售情况(单位:亿美元)
李继军表示,国内外种企的差距表面看是规模和实力,实际是战略和模式,品种是种企的核心竞争力,育种是种企经营的核心。
在国内,科研形式以课题组为主:1、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大部分企业只是卖种子;2、育繁推长期脱节的一个弊端,是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能力、缺少核心竞争力;3、相同领域的众多课题组几乎都是各自为战,之间很少交流,信息、成果很难共享,导致重复研究、育种效率低下。
而国外则是商业化育种:1、以企业为主导、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2、基本特征是市场化导向、规模化研究、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行;3、新品种的选育、繁殖、推广环环相扣、有机衔接。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良性循环。
中国种业发展的几个基本规律
现代种业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近1000亿元的大产业。回顾这些年中国现代种业的发展,可以发现,在本世纪的头十年,中国种业正值黄金发展期,种业企业迅速发展,行业技术快速进步,增产增效作用明显。但经过这段发展时期之后,种业似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进入了调整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种业人感到困惑、迷茫。
李继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种业人更应该冷静下来,理性思考,总结规律,寻求举措,实现突破。
回顾以往,对中国种业的过去做个总结,会发现,中国种业发展基本上遵循以下规律:
1、种子市值年际间变化不大,但同一区域作物之间的替代性大
种子消费没有弹性,市场不会大起大落,非常稳定,基本是一个定和市场。此作物份额多了,必定是彼作物份额减少了;此公司份额多了,必定是彼公司份额减少了。
赢得客户的唯一法宝是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长远地看,不是建立在优良产品和服务基础之上的任何营销措施都是不可持续的,是低效的。
2、种业的利润低于一般行业
资金周转慢,一年只有一次,若考虑库存,一年还不到一次。比起商业每年10-20次甚至更高的资金周转率,种业的资金回报率低太多了。
种业研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经营风险高等弊端。所以,低毛利率的种子业务不能做,至少是不能长期做;降价挤压自身的利润空间,无疑是自杀行为。
3、种业的风险远远大于效益
种子销售环节、生产环节、研发环节皆存在很大的风险。
4、品种是种业之本,但不是所有的种企都要搞育种
品种是种业之本,没有品种就没有经营,没有经营就没有公司。品种的利润都是趋向平均的,这是经济规律。
只有新的品种,给农民带来新体验、新效益,在初期才会拥有超额收益。所以种业公司不育种是等死。但育种投入要量力而行,与资金实力与盈利能力相匹配。否则就属于“找死”了。
5、种业公司都是撑死的
盲目融资,胡乱投资,可以撑死;盲目增加固定资产,造成闲置,可以撑死;盲目扩大产能,库存增加,可以撑死;盲目投入科研,产出低下,可以撑死等等。
所以,种业公司决不能盲目扩张,要量力而行,“活得长”比“发展快”更重要。 当企业实力不充足时,宁肯埋头积累资本,也不能盲目攀比。明确方向,埋头积累,待到资本雄厚时,方可丛中笑。
6、大品种不一定出自大育种家
根据中国的育种实践,许多大品种都是小育种家甚至是农民选育而成的;
小育种家培育出大品种而成为大育种家,但大育种家再培育出的品种不一定能成为大品种;
公司与育种家合作,不能只看他过去培育出过什么品种,关键是要看他现在拥有什么材料,预测他将来会出什么品种。
7、大品种是技术融合或种植方式变革产物
新的基因资源和新的育种技术结合,才会有育种实践的重大突破;
种植方式的变革也能造就大品种,比如当前南方稻区因直播而催生的大品种黄华占、北方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就是例子;
育种的真正创新应该着力遗传资源的创新和育种技术的创新,或者迎合种植方式的重大变革。
8、市场喜欢的品种才是好品种
好品种不是育种家说好,不是经营者说好,不是品种审定部门说好,而是市场说了算;
农民喜欢至少要满足三点:产量高、抗性强、看相好;
种子企业喜欢至少满足两点:制种容易,种子成本低;
加工企业喜欢,也有两点,商品产出率高,产品成本低;
消费者喜欢,主要是产品外观好、米质优。
9、种子质量差异大于品种差异
同品种因种子质量之别而产生的田间表现差异,远远大于不同品种之间所形成的差异;
就一般品种而言,A品种与B品种的产量差异不过3%-5%,这点微小的差异很容易被其他因素特别是栽培因素所掩盖;
种子质量的差异就不同了,发芽率为95%的种子与85%的种子相比,就可以多出11.8%的植株,其产量差异可能就高于5%。而且,质量差异比品种差异更容易被发现。所以,做好种子质量胜于选择品种。
10、易制种是品种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品种的优良表现是一个品种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品种同质化严重等原因,现有品种间的差异甚微,优势并不明显;
制种难易程度特别是制种产量高低便成了品种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制种产量超过1000斤/亩和500-600斤/亩甚至更低的品种,成本差异可想而知;
低成本才会有高利润,这是商业的铁律,也是种业的铁律。
如今,种业新一轮的“洗牌”将来临,未来3-5年,中国种业将会如何?
1、玉米种植面积有望趋于稳定:玉米价格的持续下降,严重挫伤了种粮的积极性;新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有望使玉米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
2、绿色通道的开通,玉米品种将迎来井喷。品种是种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育种投入增加,绿色通道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市场将引来品种入市的井喷期;
3、兼并重组加速,种企数量减少,集中度增加;
4、经营分化,领先的3-5家业绩越来越好,通过兼并重组,规模迅速壮大;中间部分业绩分化加剧,将成为未来被兼并重组的重点对象;部分新生企业有可能在品种更新换代的大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种企该如何应对?
世界种业世纪并购,超级巨无霸诞生,全球种业和农化行业的战略格局突变;国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中国,在中国种业市场的份额快速攀升。
国内种子企业的兼并重组浪潮风起云涌,中信入住隆平成为第一大股东,中农发并购多家国内种子企业,垦丰种业成立垦丰长江种业布局全国,还有诸多没有公开但正在接洽的,资本力量与种业的结合将促进中国种业的集中度的提升。
国内玉米库存高企,粮食价格大跌,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玉米生产补贴的市场化改革,玉米种子行业面临的形势雾里看花。
此外,种子法及配套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绿色通道的开通,品种入市将出现井喷。
中国种子企业将何去何从?在此大背景下,种企该做的事情是,搞清这几点: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
做什么?
1.瞄准种业,短期内不要多元化。
2.企业定位明确。
3.股权清晰,决定了体制、机制。
4.技术依托。
5.自己的研发建设。
6.稳固的基地。
7.创意营销。
8.最重要的是人才建设。
谁来做?
1.企业与科研院校战略合作
--------利用政策支持;
---------技术入股,技术人员兼职,创办企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创新体系。
3.多种方式,引进优秀人才到企业工作。
4.优秀的、志趣相投的高管团队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5.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6.营销团队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怎么做?
1.理顺产权关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管理团队、专家股份及激励。
2.制度建设,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3.广泛多元化合作。
4.营销模式的建立与创新。
5.股东的回报机制要形成。
“同行是冤家”的狭隘市场观念根深蒂固,并使一些企业卷入各种“厮杀”和“战役”中。尤其是那些不讲游戏规则的恶性竞争,往往搞得市场烽烟四起,两败惧伤,并殃及整个市场的秩序。如今市场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一些在市场中拼杀出来的企业开始明白,靠单打独斗已经越来越有些吃力,“关起门来过日子”恐怕过不下去了。面对刚性的市场新规则,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体现竞争,似乎渐成大势。
竞争带来繁荣,经济学家已经对此做了严格的证明。竞争与市场是难兄难弟。只有竞争才能不断做大社会的大蛋糕,才能使得劳动力、资本拥有者和土地占有者,通过其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投入获得最大程度的回报,也使得政府能够在个人权利保护和公共选择框架内长期获得较多的税收,用于再分配。
但同时,竞争也要遵循规则,要公平公正,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不能不顾道德法制不顾人格,中国的儒商所极力要做到的,就是要经商而不降低道德,谋利而不忘为义,富已而不忘奉献社会。
(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李继军在高峰论坛上主讲内容,农财宝典记者叶思敏对其进行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