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让每个公民都自觉参与环保的提问时说道:信息公开是重要手段之一。要通过排污信息披露,使所有排污主体和监管主体都在阳光下接受监督。听到这里,着实感到眼前一亮。从1997年我国召开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至今已经20年了,信息化助力我国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而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跻身“新四化”行列。而信息化怎样与其它“三化”融合发展?特别是信息化今天怎样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做贡献?值得深思。
目前,我国的信息工程建设突飞猛进,信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是,我们在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信息化的“话语权”亟待提升,信息化是信息发布工具,但更是促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工具。比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中,需要市场引导。调整一下品种结构并不难,难的是调整之后能够与市场对接。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重点发展“强筋弱筋小麦”。这样的规划需要怎样的配合?我国从2006年起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从2006年到2011年,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白麦一个价,红麦与混合麦一个价。每百市斤白麦高于红麦与混合麦几分钱。6年里其价差由小到大再到拉平,自2012年起,两价合并至今。我国小麦国家质量标准根据小麦的皮色、粒质和播种季节分为9类:白麦占4类,红麦占4类,混合麦为1类:“不符合以上8类规定的小麦”。可见,混合麦并不是一个品种,是商品收购对小麦认定为不合格的一种表述。所以,按不同价格收购是正确的思路,只是应该把白麦与红麦归为一类,与混合麦分开。通过优质优价,引导规模化种植。而最低收购价政策走到今天,价格结构不存在了,对引导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作用也不存在了。
这个变化与信息披露有关。2006和2007两年的最低收购价都是每百斤白麦72元,红麦和混合麦69元。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要求,有关部门每周在官网上分品种发布一次6个主产省小麦收购进度。因为执行预案发布了分品种收购价格,收购信息发布就应该对应着不同品种的收购进度。这样的发布,使网民有了知情权,同时也有了监督权。监督的结果是质疑:为什么收购的麦子绝大多数都是混合麦?而国储粮拍卖绝大多数都是白麦?2007年在媒体的质疑下,很快,该部门官网不再分品种发布最低收购价进度信息了,而只是一个总数。这样的“改革”,其实已经违背了国家有关信息发布管理法规。到如今,粮食类网站铺天盖地,但是关于粮食购销一类信息几乎都是要注册缴费才能看到。网上找到了最近一次的国储粮拍卖,拍出的是2013—2015年的小麦,全部是“混合麦”,这真是让财政拿出那么多钱扶持的粮食生产的所有参与者情何以堪?但是,看到一些网站市场上的小麦流通报价又全是“白麦”,真是让人莫名其妙。
中国奶业同样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任。左冲右突,左右冲突,其实就是一句话,中国的养殖业与加工业不是一家子。个别加工企业拒收养殖企业生鲜奶的事情是业内常态。怎么治理?国家下了不少力气,如今有人建议,每天采集牛奶主产省份所有喷粉厂的生产记录,喷了多少奶粉,谁送的鲜奶,只要把这些数据随时发布就行了。不用说谁拒收了,也不用养殖企业去举报,只看谁交不完奶去喷粉就成了,产销矛盾一目了然。某些奶企为降低加工成本用进口奶粉兑水还原成鲜奶销售,使“复原乳”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敌人”。因为用进口大包粉复原生产牛奶而不在包装上按规定标识“复原乳”以明示消费者,让以本地生鲜奶为原料生产的中国牛奶因价格原因失去市场。中国奶牛养殖业欲哭无泪。尽管农业部在复原乳标识要求上出台了新规,但目前是九部委共治一杯奶,提高监管效率亟待机制创新。至少可以从信息披露入手。哪家加工企业进口了奶粉,哪家加工企业加工“复原乳”而不标识,信息披露后自有消费者来监督。企业如果不在意法规,但一定还是惧怕“上帝”的。?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一定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起作用。信息化绝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工具,而是一项改革措施。任何领域,都应该利用信息化推动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对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审查一下,到底哪些领域是信息化的盲点?目前,政府信息公开要申请,以后,信息不公开也要申请,改变信息发布内容更要向社会说明。对待信息化是否严肃,绝不是一个信息发布不发布那么简单。
在“四个全面”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分量,说明还没有“撸起袖子”呢。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