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习近平“农民观”的新表述,与习近平先前相关表述是一脉相承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现在,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了,主动选择离开农村的土地。这是大多数“身份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道路选择,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必然。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冯仕政说,“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人口红利萎缩、劳动力资源供给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更是意义重大;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说,它更加尊重人的个性和选择,更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身份农民”与“职业农民”的差别还在于,前者最多只能勉强养家糊口,有的连这都做不到;后者则可奔小康,还能致富。
“职业”和“体面”的内在关系是这样的:不职业不富裕,不富裕不体面。这是因为,“职业农民”操作的不再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生产都有适度的规模,产量和质量有技术做保证,产品的营销加工等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等等。
“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用“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九个字勾勒出新型职业农民的鲜明特征,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农业是一项技术活儿,农业也是一个可以赚钱的行当。
新农民,善抓政策与市场两只手
习近平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
这意味着,现代农业,不仅是数量农业,更是质量农业;不仅要提供大路货,更要生产农业精品。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今天,消费者更加注重食物的绿色、有机和安全,尤其是大城市中的中高端消费者。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新型职业农民正在努力开拓这个市场空间,有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但是,离市场的需求,依然有相当的差距,期待更多的职业农民跟上去,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绿色有机的农产品。
新型职业农民,对政策和市场多有敏锐的洞察力。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村的职业农民,也包括返乡下乡的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和退伍军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土地流转、结构调整等农业政策大背景下,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了良好的效益。辽宁省昌图县的种粮大户王亮说,“2016年我流转了5168亩地,虽然只调出了600来亩地种高粱,可万万没想到,这600多亩高粱地净赚了50多万元,和我4500亩玉米地的利润差不多。”跟着政府政策走,能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吃亏”,抓住市场信息,更可增加农民收入。湖北仙桃市新农民韩高科,2007年返乡创业,带动农户成立合作社,搞订单农业,拉通产业链上深加工生产线,做自己的品牌。通过多年努力,他的藕带、藕片、四季豆等深加工产品,已经销往美国、以色列、日本和韩国,而新鲜的蔬菜则销往中国香港等地,年产值数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