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发起的山西玉米土地托管战略联盟日前正式成立,为实现该省玉米产业的工程化、市场化开创了新的路径。
据了解,“土地托管”属于农业生产性服务,是一种新的农业经营发展模式,就是在保证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前提下,农民把自己的土地委托给供销社或农民合作社,由该组织代替农民去管理土地并进行生产,土地的收成依然是农民的,农民只需支付托管费。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我们现在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不仅仅是土地流转一种模式,还有一种很普遍的方式,而且是很有前景的方式,就是土地托管。”
据介绍,我国当前玉米生产存在着组织模式社会化程度低、集约化种植程度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诸多制约因素,玉米产业呈现高库存、高成本、高进口,高成本又是造成高库存、高进口的主因,而高成本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不能实现集约化种植。由于种玉米种植收益越来越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从2014年开始,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对土地流转、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利弊,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增益型、套餐式”土地托管模式下的玉米全产业链服务土地经营模式。
“这种土地托管模式打破了传统玉米单一产业模式,农资企业和种植大户的结合,大大缩短了农资产品生产和运输环节,从而降低了农资投入成本;形成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系,使先进的农机配套设备和精准的玉米种植技术有机结合,确保了玉米的高产和稳产;种植大户和收储粮仓的有机结合,打通了玉米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营销风险。”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邵林生介绍说,通过集约化生产,实现了与农资商和农机服务商的议价权,降低种植成本10%至20%,而且商品的品质达到了一致,与粮食收购企业和粮食银行股份化合作,粮食实现溢价,每公斤可比市场价高出3分钱到1角钱。
邵林生认为,成立玉米土地托管联盟,将生产资料资源、农机资源、土地资源、人才资源,甚至金融保险、互联网资源都整合到同一条产业链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且在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的同时,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