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1月5日,虽然外面零下14度的严寒,但兰州市榆中县康源现代农业示范园里却一片春意盎然,绿绿的油麦菜、西蓝花,红红的草莓、辣椒,紫色的甘蓝……大棚里到处散发着诱人的气息。
在草莓大棚,记者见到了54岁的张俊芳,她是三角城乡魏家圈村人。“现在收入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张俊芳难掩喜悦的心情。她告诉记者,以往每到冬天就没事做,在家闲呆,现在有了产业园,打工每月就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自己一个人一年就有4万块钱的收入,而且活还不累人。
一边干活,张俊芳一边向记者介绍,家里还有几亩地,其中一亩地流转给了产业园,剩余的土地在种植蔬菜,一年也能种两茬。“现在,农民的腰包慢慢鼓起来了。”
和张俊芳一样,很多榆中人都因此受益。
兰州高原蔬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建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村里种植高原夏菜的都是年轻人,以前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一年到头也挣不上钱,现在都知道高原夏菜是富民产业,而且确确实实享受到了红利。
“在我们村,现在开50万元以上车的不下50人,年收入低一点的在10万元左右,正常的在20万元左右,高的在30万元左右,这些都是高原夏菜带来的财富。”蒋满脸欢喜地说。
兰州高原夏菜因生长在海拔1450-3400米,病虫害少,富含的有机物要高于外地蔬菜,一直受消费者喜爱。相关数据表明,兰州全市经过认定的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累计达到133家,各级企业年销售收入60亿元,带动农户48万户。蔬菜保鲜库容量达到150万立方米,年周转能力达到600万吨,年销售兰州及周边地区蔬菜300万吨以上。周边百姓能够依托高原夏菜产业稳定脱贫、增收致富。
兰州高原夏菜成为全国名片
可以说,兰州高原夏菜已经成为全国的一张名片。“高原夏菜是我们付出二十多年的艰辛和汗水趟出来的一条富民道路。”兰州高原蔬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得军如此说,这条路走得也不容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2013年,“兰州国际高原夏菜物流采购中心”成立了,“当时就解决了当地的许多劳动力,尤其吸纳贫困户到公司打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杨得军说。
该项目成为省政府确定的甘肃省8大区域性市场之一,兰州市最大的“菜篮子”惠民工程,被列为甘肃省重点工程和兰州市重大项目建设工程。
兰州高原蔬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就拥有了高原夏菜交易区、精品水果交易区、国际贸易区、副食品交易区、仓储加工区、冷库等。在政策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争取到一些专项资金补贴,并对前期入驻园区的企业和商户给予额外优惠政策。
“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农产品的出口量大幅提高,项目建成后,物流公司提出在夏秋两季,‘集西北、卖全国、出东盟’,在冬春季节,‘集全国、卖西北、出西亚’的战略经营理念。这使我们的高原夏菜走出甘肃、走向全国、迈向世界。”蒋建伟信心十足地说。
兰州高原夏菜上市期主要集中在5—10月份,正值东南沿海地区“伏缺”季节,很好地弥补了东南沿海夏季蔬菜供应的缺口,具有良好的上市档期,尤其是百合、花椰菜、甘蓝、甜脆豆、娃娃菜等主要品种,已被各地消费者认可。高原夏菜基地也已发展成为我国蔬菜消费需求中必不可少的“高原夏菜西菜东调”基地,具有明显的南北市场互补优势。
兰州高原夏菜这一品牌正在逐渐地做大做强。不仅带动了榆中县部分农村,又辐射到定西、天水、张掖、金昌等地区。
蔬菜产业成为富民产业
“通过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扶贫。”甘肃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谈应勇说,蔬菜产业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引进安装智慧农业系统、电子商务平台、高原夏菜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现代农业最新技术,向全县推广高效钢架冷棚及绿色蔬菜种植技术,带动全县农户从种植无公害高原夏菜向种植绿色蔬菜转型升级,为市民提供更多健康、绿色、放心的蔬菜,实现社会、合作社、周边农户及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多赢”。
现在,兰州高原夏菜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撑、资金支持、规范管理,实现生产方式由分散种植向标准化产业园区生产转变,科技服务由单一的技术指导向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科技示范点带动、田间学校培训等多元化服务方式转变,营销方式由“农户+经销商”单打独斗向“农户+合作社+经销商+冷链+信息平台+品牌+推介”多位一体的方式转变,提升兰州市蔬菜产业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全面推进高原夏菜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扶贫产业、富民产业。
据悉,2016年,兰州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达到295万吨,产值达到53亿元,贡献农业增加值33亿元,贡献农村居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元。
2020年,兰州市蔬菜播种面积将达到110万亩,产量达到330万吨,产值达到66亿元,贡献农业增加值43亿元,贡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元。
到2020年,经过5年努力,力争使兰州市蔬菜产业更具特色和优势,成为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产业,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大为改善。
届时,借助“兰州高原夏菜”“兰州绿色蔬菜”品牌,保护优势特色产业,培植一批打得响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企业家,在精品名牌上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