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市委书记韦国文:宜州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2日 阅读:
来源:人民网
宜州地处广西中部偏西,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近年特别是去年以来,宜州市委、市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市域特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重点,抢抓机遇,破解难题,有效推进了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37.43亿元,同比增长17.5%;财政收入3.703亿元,同比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5亿元,翻了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09元,增长9.24%;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增长21.7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宜州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称号。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高速增长、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
宜州市在加快市域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协调发展上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
确立“精”、“特”的发展思路
产业定位不在多,而在精、特、准,朝产业集群和高级化方向演进。2002年底,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班子成立后,准确把握本市的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和发展潜力,逐步提出以“十五”规划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强市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再造一个工业宜州;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产业支撑,打造“甜城”、“丝绸城”;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为重点,实现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的总体发展思路。突出以工业强市为核心,发挥比较优势,围绕一两个优势产业、一两项特色工作,把特色搞浓,把优势造强,把影响造大,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打造“龙型经济”,从而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做到以“特”和“精”取胜。随着科学发展思路的有效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突出三大发展重点
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工业是县(市)域经济的核心。我们立足于宜州区位、交通、资源和工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抓住我市被列为自治区发展县域工业试点县(市)和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县(市)的机遇,把发展工业作为第一要务的首务,作为发展市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首先,强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新平台。加大省级河池·东莞工业加工区二区规划建设力度,精心打造城西经济开发区、洛东工业园和德胜乡镇企业园三大平台,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和发展工业的主要载体,大胆实施园区优惠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优势产业隆起带和工业新城。到目前止,已落户园区的工业企业有丝绸、制药等50余家,园区工业总产值近10亿元。其次,重点培育壮大规模工业和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扶持,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做大制糖、缫丝、冶炼、化工、酿酒、水电、电解、纺织、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强优企业。目前,全市有工业企业280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5家。第三,建立四家班子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
二是打造特色支柱产业。把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蔗糖、桑蚕特色产业作为壮大市域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壮大“一根蔗”。宜州是广西蔗糖生产基地县市,我们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种蔗合同、搞好技物结合服务以及大力扶持蔗农等政策措施,激发群众种蔗积极性。同时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博庆公司增资对糖厂进行技改扩能,带动了原料基地建设,培壮蔗糖支柱产业。2004年全市糖蔗种植面积达42.56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农民仅种蔗一项人均收入达630元,成为其最重要、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博庆公司纳税达8000多万元。吹绿“一片叶”。宜州桑蚕生产历史悠久,条件优越,我们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因势利导发动群众种桑养蚕,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质量和竞争力,积极引进嘉联丝绸公司等六家缫丝企业,逐步实现蚕茧就地加工增值,带动桑蚕基地发展。2004年,全市桑园面积14.3万亩,比增4万亩;鲜茧产量2.16吨,比增7500吨;总产值3.43亿元,比增1.26亿元;农民人均养蚕产值640元,净增268元。目前宜州已跃升为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县市。在着力抓好蔗桑支柱产业的同时,还组织实施西南出海大通道高效农业示范带等项目,突出抓好优质粮生产,稳定“一粒米”;抓好畜牧水产业,建设百里秸秆养牛示范长廊,养肥“一群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劳务经济,激活“一帮人”,从而全面激活农村经济。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为2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达496元,位居广西各县(市)前端。
三是做大旅游经济。宜州旅游资源丰富,我们抓住广西建设旅游强省的机遇,以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以打造“歌仙刘三姐故乡”旅游文化品牌为突破口,抓紧旅游发展规划的完善与建设项目实施;依托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凭借名人效应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组织主题鲜明的精品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广泛宣传发动全体市民积极参与旅游创区优、国优工作;努力拓展资金筹措渠道,走社会化办旅游的路子;抓好下枧河流域刘三姐歌谣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建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通过努力,2004年宜州荣获“广西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随着旅游日益升温,聚集人气、商气,带动交通运输、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和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兴旺发展。
破解四个难题
一是破解征地拆迁难问题。发展市域经济特别是推进工业化,土地制约日益突出。为破解用地征地难题,我们依法依规加大征地拆迁力度,积极盘活土地存量,确保工业园区用地。宜州是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由于多数国有企业萎缩,工厂闲置的国有土地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去年我们筹资400多万元用于置换职工身份、发放安置补偿,盘活宜州园艺场和垃圾场的土地,使园区土地储量达1100亩,缓解了有项目无土地等难题。工作中注意避免和依法妥善解决农村征地、城镇房屋拆迁和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通过置换土地或集中建住宅楼解决被征地拆迁群众的安居问题,搞好免费培训、就业转移和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生计。
二是破解资金投入难问题。资金短缺,投资不足,是市域经济发展受限表现最为明显的问题,特别是在发展工业方面。我们加大宣传动员力度,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措施,实行全员招商、全方位引资;建一流的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打造“阳光政务”,以大招商促大发展;积极与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各种项目资金扶持帮助。在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的同时,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兴办产业实体,尽可能地集聚民资民力发展。还鼓励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封闭贷款等方式,增强信贷融资能力,增加对企业的投入。2004年全市共引进项目201个,计划总投资12.99亿元,年度累计到位资金6.04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增长78%,实现招商引资上项目的新突破。
三是破解维护稳定难问题。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由于种种原因,宜州社会稳定形势比较严峻,维稳任务重,压力大。我们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坚持做到思想认识、责任落实、人财物保障、普法宣传四到位。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敢于正视,不回避、不遮掩、不埋怨,努力排查化解,抓紧消化解决。坚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实行群防群治,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畅通信访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尽力化解一切不安定因素,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经过综合治理,宜州的社会治安逐步由乱到治,促进了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和社会良性发展,近两年连续被广西自治区及河池市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维护稳定模范单位。
四是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问题。宜州属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水平不高,要跟上全国、全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尽快“富民强市”。但在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必须可持续发展,必须十分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严格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决不能搞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路子。如我们高度重视各项发展规划的修编和完善,高度重视现有优良自然环境的保护,严格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在加快工业发展中,注意避免浪费能源、过渡消耗资源,不靠高投入、高浪费、高污染来拉动经济增长。对能耗大、污染大的企业项目坚决拒之门外,依法淘汰工艺技术落后、消耗高、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桂西北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大通道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注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采取严格有力措施,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综合防治工业污染、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和城市污染;下大力气解决人口、资源、环境、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以及广播电视、通讯等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事项,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宜州不仅获得了2004年度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殊荣,还先后荣获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县市”、“全国先进卫生协会”、“广西计划生育达标先进县市”、“广西文明城市”、“广西卫生城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和“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市”等称号。宜州2003、2004连续两年囊括河池市党政主要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再度被评为河池市党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积极探索 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宜州
虽然宜州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社会各项事业仍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广西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要求,以更积极的姿态,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在力求保持市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形成“大工业”、“大农业”、“大旅游”、“大流通”经济发展新格局,跻身广西经济“十强”县市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富裕宜州、文化宜州、生态宜州、平安宜州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率先在广西乃至中国西部崛起。
——建设富裕宜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坚持把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作为富民强市的主攻方向,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工业化,优化工业结构,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加快项目入园进区,重点培育发展具有优势的茧丝绸、矿产品加工、糖业、化工建材、机械加工和制药保健等六个强势产业群。进一步做大做优蔗糖、桑蚕、畜牧水产、果蔬、农产品加工等农业支柱产业,着力把宜州建设成为广西蔗糖生产和食糖产销基地、中国桑蚕生产基地和茧丝绸加工中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市区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早日建成富有民族特色、山清水秀、繁荣文明的桂西北现代化中等城市。通过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品位,引导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城镇集聚和重组,促进对外开放和城市经济发展。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争取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完善辖区内的交通、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等重要基础性工程,切实解决好山村水电路等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设文化宜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先进文化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只有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同时加以制度保障,才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用开放的思维、市场的手段、创新的观念来谋求宜州既快又好发展。歌仙刘三姐故乡宜州是一个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山歌、彩调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必须把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地方优秀民族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先进文化,努力在文化精品创作、繁荣民族民间文艺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促进文化与经济更紧密的融合。同时要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口素质和城市文明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生态宜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源泉。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共赢”,造就既有发达的生产力,又保持蓝天绿水、山川秀美的生态城市。要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加强生态建设过程中,要抓好生态农业、林业、工业、旅游和水电能源等建设,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生态农业方面,全面推广沼气池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等项目,朝着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建设生态家园;生态林业方面,继续抓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保护现有林业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生态工业方面,走节约型新型工业化路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鼓励和支持建设采用清洁生产的工艺设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资源能够有效利用的大中型项目,限制和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要依法有序开采矿产资源,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不能仅停留在原料矿的原始挖掘和粗放经营上,要利用现代技术装备对矿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减少浪费。糖厂、缫丝厂等资源型工业企业,要抓好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把下脚料变为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提升企业综合效益,促进生态工业上规模、上档次。目前博庆公司在加大技改,把生产能力提升到日处理原料蔗1.5万吨基础上,将投入8亿元利用糖泥生产酵母,利用蔗渣生产纸浆、纸张、纤维板,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生态旅游上,加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施好“碧水蓝天”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薪火相传工程”,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建设平安宜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营造法制健全、管理规范、社会安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环境。深入开展建设“平安宜州”活动,继续实施信访前移工程,推进“平安家庭”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十百千”工程基础,扎实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有效遏制“大事”、“中事”的发生。抓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济困等工作,关心弱势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生态环境良好、资源永续利用、社会安定和谐的小康文明发展道路。
作者是中共广西宜州市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