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聚焦“激发改革活力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   2022年09月19日   阅读:

    长江日报讯(见习记者王允祺)充分发挥区位和科教比较优势,向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再进军,为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贡献“三农”力量。9月16日,“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三场举行,聚焦“激发改革活力 推动乡村振兴”,来自武汉农业行业的代表们走上报告台,讲述了武汉农业10年来的发展变迁。

    本场形势政策报告会展示了武汉“菜篮子”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擦亮“中国种都”金字招牌等发展成果。

    报告会现场,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珍介绍了10年来武汉农业农村以改革固本强能、聚力赋能、提效塑能、促融聚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成就;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陈春明讲述现代化农业的各项科技创新成果,并介绍行业领军企业;武汉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泽敏作现场报告,讲述10年来脱贫攻坚成果;中化现代农业(湖北)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总监徐华燕介绍了创新业务模式MAP与数字农业的发展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主席邓子新以视频寄语方式展望武汉农业科技未来。

    ■ 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陈春明:

    多个水稻新品种推广面积居全国前列

    长江日报讯(记者王玮琦)“2021年,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40亿元,产值规模与企业聚集度位居全国前列。”9月16日,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三场现场,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陈春明介绍,区域内集聚了11位农业领域院士、400余位行业专家和高端人才、760余家农业高科技企业。

    2020年6月,武汉获批建设全国第五个、华中唯一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22年8月,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式实体运作,以“一核两翼一芯两园多基地”为空间布局,以打造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武汉·中国种都”和“农业硅谷”为目标。

    陈春明介绍,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在种业创新服务、高端动物疫苗、饲料用酶制剂等多领域抢占制高点,涌现出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发展势头强劲的头部企业。

    “从关注吃不吃得饱、吃不吃得好到吃不吃得健康,我们对水稻育种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技术平台部副总监叶荣建介绍,这十年,他们一直在摸索如何将生物技术及现代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通过培育和推广优质品种,切实做到为农业增产,让大家吃得更健康。

    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运营支持部总监陈超说,作为种业“国家队”,该中心迄今已有100余个优质水稻品种通过国家级或省级审定,获得专利授权70余项,多个新品种推广面积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已获批12个涉农国家及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全国首个双低油菜品种等13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和83项高转化性科技成果。陈春明说:“我们一直致力于在武汉国家农创中心组建公共实验、检测服务、大装置共享平台,推进研发机构与企业创新主体协同攻关,解决共性及关联技术难题。”

    陈春明表示,未来将搭建更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助力农业科技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 武汉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泽敏:

    建成6条美丽乡村发展带和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长江日报讯(见习记者王允祺)“经过8年努力,我市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乡村振兴如火如荼,老乡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全市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9月16日,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三场现场,武汉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泽敏分享了武汉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工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不断优化组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不断聚集多种资源、聚合多方力量,促进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贫困村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到2020年底,全市8.85万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2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杨泽敏介绍,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全市扶贫系统干部群众迅速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三个转向”——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工作任务转向五大振兴、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武汉市打造了江夏区小朱湾、黄陂区木兰花乡、蔡甸区花博汇、新洲区靠山小镇等一批“三乡工程”典型,并获评2017年“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

    经过多年努力,城市人才、资金、管理、技术、服务等资源要素持续向乡村集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建设了6条一线串珠、集中连片的美丽乡村发展带和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乡村图景正在武汉大地上逐步绘就。

    ■ 中化现代农业(湖北)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总监徐华燕:

    农民使用手机在家就能了解田间情况

    长江日报讯(记者王玮琦)自动识别地块,为农户提供两小时精准气象预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管理田间地块……9月16日,中化现代农业(湖北)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总监徐华燕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三场现场说,为解决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顺应农业发展,智慧农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的创新业务模式MAP与数字农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徐华燕介绍,MAP是以技术服务中心为抓手、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程“7+3”服务的现代农业平台。

    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线上注册用户195万个,上线农场90万个,服务面积2亿亩;线下开设技术服务中心612个,覆盖29个省份,服务面积2912万亩。

    “MAP数字农业能帮助规模种植户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帮助政府做好全域数字农业规划和管理,目前免费对农户开放使用。”徐华燕说,该平台能为土壤改良和测土配肥提供依据;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帮助农户进行田间地块管理、作物识别、长势判断;为农户提供两小时精准气象预报,指导农事操作;精准种植为种植大户提供病虫害识别、预警服务。

    10年前,农民使用农机在农田劳作;如今,农民使用手机在家就能了解田间情况。

    “未来3年,我们将联合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建设全域数字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化标准示范农场、建设推广全程品控溯源体系,用数字化工具做好田间到餐桌的每一步。”徐华燕说,“我们希望通过MAP的进一步升级,让职业农民成为一个有科技感、幸福感、成就感的职业。”

    ■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

    “武汉·中国种都”竞争力持续增强

    长江日报讯(见习记者王允祺)“近年来,武汉市立足市情、农情特点,积极发挥区位和科教比较优势,持续推动全市农业科技整体跃升。”9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球工业微生物学会主席邓子新以视频寄语方式,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三场上展望武汉农业科技未来。

    去年,邓子新接受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科学院邀请,打造 “农业科普工作室”。在首次科普活动中,邓子新以《解码DNA》为题作演讲,用通俗的语言透彻地讲解了DNA的复杂概念,网络播放量达10.5万次,新华网客户端浏览量达152.4万人次。目前,以工作室专家团队引领的乡村振兴科普服务小分队在武汉市新城区开展培训指导,推广各类科技成果落地,并带动了特色农产品销售,以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过去10年间,武汉市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成绩斐然。“‘武汉·中国种都’竞争力持续增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人才培育工作成效显著,农业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邓子新说。

    放眼未来,武汉市正在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科技支撑。邓子新介绍,武汉将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质量强农、科技兴农,重点围绕新品种选育、动植物疫病防治、绿色生产、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冷链物流、食品安全、生态修复、灾害防控等技术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加大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贮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力度,加快形成协同高效的创新、转化、推广体系,推动全市农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