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海涛
近日,山东临沂的农民孙守成终于松了一口气,连续上涨数月的肥价终于下降了:4月上旬,每袋尿素的价格下降了2元钱。孙守成觉得,肥价还应该再降一些,最好能恢复去年的水平。他说,政府应多做些工作,千万别让肥价成为农民增收的“坎儿”。
像孙守成一样,中央1号文件发布后,大大增强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而化肥等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又使本来心情不错的农民,陷入了丝丝忧虑中。
农民增收碰到“拦路虎”
肥价上涨,已成为今春农民最忧心的事。农业部门提供的信息显示:3月初,化肥市场上尿素价格已超过1600元/吨,比上年涨13%;进口磷酸二铵为2480元/吨,比上年涨20%;4月9日,四川市场尿素价格达到1700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128元/吨;碳铵510元/吨,比上年同期上涨21元/吨。
化肥价格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煤、电等价格居高不下,是拉动国产化肥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副总裁王全告诉记者,化肥领域有“吨煤吨化肥”的说法,去年,山西产无烟块煤的价格是400元/吨,而目前平均价格达700元/吨,较今年1月份上涨了80元左右。其次,去年9、10月份至年末,在国际市场化肥价格上涨和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双重拉动下,国内经销商纷纷跟进采购,造成国内化肥暂时供应不足。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为化肥涨价提供了心理支撑。第三,铁路运力紧张,公路运力趋紧,制约着化肥分销下摆,造成流通不畅。而一季度,进口化肥的运费也从每吨17美元涨到70美元。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其价格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的生产成本。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农资平均涨价10%,农民种粮成本就要提高6%。我国农资市场每年的化肥销量在8000万吨左右,以每吨肥平均涨价100元计算,农民将增加80亿元左右的投入。据报道,在宁夏黄河灌区,农民因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春小麦每亩成本增加了17.58元,而政府给予的种粮直接补贴每亩只有10元左右。农资价格的上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种粮直接补贴、降低农业税等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宏观调控稳定肥价
国内化肥市场发生价格波动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3月份,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要求切实组织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加大粮食和化肥市场调控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国内化肥生产。会议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化肥经营采取最高限价等措施,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化肥等行为。
同时,国家发改委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实行干预,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化肥生产的政策措施。包括:延长氮肥企业免征增值税政策;执行最高限价并实行价格检查,把进口化肥差率从1.7%降为1.2%,并取消磷酸二铵、复合肥等品种价格可上浮3%的规定;取消国产尿素出口退税政策,以优先保证国内需求;对二铵生产企业和进口企业进行补贴,继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力度等。此外,国家对化肥生产用电、天然气以及化肥铁路运输继续实行优惠政策。
为稳定化肥市场价格,大型骨干流通企业积极发挥作用。作为我国最大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中农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的通知精神,坚决不带头涨价,不在高价时拿货。中农公司还及时动用50万吨国家储备计划,坚决平抑价格。
目前,这些措施已取得积极效应。进入4月份以来,化肥价格涨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呈现出稳中有降的好势头。4月上旬,全国尿素平均零售价格每吨1586元,比上月下降16元,进口磷酸二铵2498元,下降12元。其中,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等省尿素价格每吨下降40—80元不等,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进口磷酸二铵每吨下降100元左右。
肥价将呈平稳下降趋势
对于今后化肥价格的走势,专家普遍认为:将平稳下降。究其原因,首先是化肥涨价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最近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二是自今年1月份以来,国家减轻化肥经营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压力的措施已初显成效;三是全国化肥生产供大于求的趋势不可逆转。
稳定肥价,宏观调控功不可没。中农公司有关人士认为,化肥供应的特点是全年生产季节性使用,资源又多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而用肥大省又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地区。为避免旺季运输集中、发运困难等现象,目前国家50万吨的救灾化肥储备远远不够。希望加大国家对农资商品的储备,以平衡、调控市场,平抑价格,保障供应。
专家指出,化肥市场放开后,目前80%的销售商为私营性质,企业规模偏小。要从根本上解决化肥市场价格问题,还要寄希望于化肥市场形成合理竞争机制,促使生产商、经销商从规模化经营、成本管理和资源优势等方面提高效益。有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稳定化肥生产要素价格,解决原料紧缺问题,特别要解决煤炭运输问题,要加大清理煤炭供应中间环节不合理收费的工作力度,保证企业正常生产。
来源:《人民日报》 (2004年05月12日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