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政策动向 >> 内容阅读
寄望于开局之年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5日   阅读:

温州日报 焦点背景:明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于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八大主要任务:一、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三、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四、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继续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七、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明年经济工作,重笔解“民”忧 余丰慧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八项任务,其中“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八项任务之一,显著地提了出来。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可以说现在比任何时候表现的都突出。由于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造成的社会不公、贫富悬殊问题,已经使一部分群众感到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进而开始怀疑改革开放政策,动摇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教育问题一直是老百姓一块心病。过高的教育收费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农村义务教育落实上的偏差,已经使农村孩子失学率在上升。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使城市低收入阶层和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出现了小病扛、大病拖的情况,对群众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城市养老、失业社会保障还没有覆盖所有市民,农村养老社会保障还是空白。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使普通百姓买不起房或者需要高负债买房。   以上这些,看似牵扯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其实解决不好,对经济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就解决了百姓的后顾之忧,刺激消费、启动内需的政策才能够发挥作用,它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促进作用。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已经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放到了重要位置。几年来,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出台的种种政策,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以人为本”、“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的成果”等已经深入人心。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明年经济工作八项任务,再度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要善于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化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潘洪其   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仍然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个主要矛盾,明年经济工作要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此前的10月初,中共中央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强调,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为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政府职能相提并论,是因为这两个方面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及转变困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政策原因,各级政府具有很强的投资和发展冲动,不少地方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因此,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要将行政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功能,让市场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要素的资源配置中享有过大的权力,妨碍了市场根据效益原则实行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人为扭曲了资源的真实成本和价格,造成了资源的滥用和浪费。以土地市场为例,由于各级政府掌握土地批租的权力,有些地方为了尽快树立“形象”、创造“政绩”,各种投资项目纷纷上马,特别是随着公共工程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通过招商引入社会资本,权力和资本强强联合,在城市大搞强制拆迁,在农村大搞圈地运动,虽然城乡面貌改善了,地方形象提升了,官员的政绩突出了,开发商的腰包鼓胀了,但一些市民和农民的利益却备受侵害,有的甚至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为“政绩工程”支付了惨重的代价。这方面的教训一再证明,以政府强力配置资源的方式获得的经济增长成果,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政府不但退出产品市场,而且还要逐步退出要素市场,真正将职能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市场环境的创造者和人民权利的维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在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视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强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创造条件。这样,政府在纠正“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完成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将释放出更大的体制和政策空间,从而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多少“着力”   亦菲   细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道,引人注目的是,会议报道中使用的“着力”两字竟有11处之多。   比如,关于200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一连使用了4个“着力”: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不言而喻,这四个“着力”,正确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一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又如,关于“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已触及到农村基层改革发展中的难点与痛点。时下,农业免税后不少乡镇机构仍处于与农村工作脱节的状况;农村义务教育亟待整顿提高;县乡财政亟待深化改革。对这些难点与痛点,采取一般抓如蜻蜓点水,无大效果。只有着力抓,才能攻破难点,抓出成效。还有关于扩大消费需求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现改革,都是党和政府工作重点。面对重点,就需要调查研究、精心谋划、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埋头苦干。一句话,要“着力”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力”最多的则是为人民群众谋福解困的问题。笔者看到,类似这样的“着力”出现在多处。比如,在提出“8大任务”中,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当成专门的一项。而在部署新的一年具体工作中,又把“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视作重要的一项。此外,在关于“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节中,又明确地提出“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人们看到,着力为人民谋利益是整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个鲜明的特点。“着力”就是用力气。提出“着力”,就是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上各级党政议事日程着力解决。而今,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农村教育、合作医疗、生产流通、安全生产、防禽流感等问题就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各级官员用心调研着力解决。显然,“着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新风。   强调“着力”,是由于某些地方出现了“不着力”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抓环保问题雷声大雨点小,成效甚微;一些地方抓安全生产,讲得多抓落实少,以至这边查事故,那边又出事故;一些地方农民看治病难、看病贵、读书难、就业难等问题年复一年地影响人民群众情绪,等等。因此,只有花气力抓,才能够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形成思路解决问题。   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问题令人高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0多处“着力”就非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