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走进宁夏大武口,看盐碱地变粮仓
来源:   2024年09月11日   阅读:

塞上江南,“丰”景如画。

2024年9月,农民丰收节前夕,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由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集团中国种植管理的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示范区进入收获季。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中重度盐碱地,今年使用了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AT1技术培育的耐盐碱高梁品种,大片茂密的高粱马上迎来丰收。

在距离大武口不远的宁夏平罗县,在先正达集团中国服务的德润农场高标准农田里,盐碱低产田今年也变成为中高产田。而且,随着下游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当地盐碱地的土地价值得以提升,让农户持续受益。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调研时强调,“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先正达集团中国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双向发力,通过产业链协同,全流程开展盐碱地治理利用,同步推进土地改良、品种选育、高效种植,在盐碱化程度不同区域应用集成化综合治理方案,并探索盐碱地产业发展模式,助力宁夏和西北地区更多盐碱地成为大粮仓。

1

直面挑战,攻坚中重度盐碱地“硬骨头”

盐碱地是“隐形”的粮仓,中国可供开发的盐碱地资源多达5亿亩,但一直以来,盐碱地综合治理始终是全球性难题。

石嘴山市是盐碱地分布较广的区域,大武口区地处宁夏引黄灌区下游,地势平坦低洼,耕地面积约8.89万亩,“盐碱双高”的盐碱化耕地约占当地耕地面积的六到七成,粮食产量不到正常田块的一半,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其中,中重度盐碱化耕地面积约1.8万亩,几乎无法种植农作物,是当地盐碱地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盐碱双高”的盐碱化耕地约占当地耕地面积的六到七成

要啃就啃硬骨头,先正达集团中国向这片最难治理的中重度盐碱地发起了挑战。他们认为,开发培育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是啃下这块“硬骨头”的重要路径;而找到耐盐碱的作物基因,则是技术攻关的关键

2023年,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旗团队与多家科研单位协同攻关,发现并完成验证的耐碱相关基因AT1重磅发布。这是全球首次发现农作物耐碱基因,揭示了作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在作物高耐盐碱能力研究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最为重要的科技突破,入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研团队根据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通过耐盐碱分子标记育种,生产培育出了基于AT1技术的高粱品种,简称“AT1高粱”,并在宁夏大武口首次开展生产性种植。这片示范田所播种的高粱种子里,蕴藏着让盐碱地破“碱”重生的“密码”。


谢旗团队开发苗期盐碱胁迫筛选平台,在先正达集团北京创新中心温室对苗期实验进行研讨

在两个种植季前,AT1高粱示范田还是一片撂荒地,盐度和碱度双高,土壤条件差、有机质含量少,几乎没有植物生长。“经测定,AT1高粱示范田地块含盐量在3.2‰ 到 42‰ 之间,属中重度盐碱地,部分地块已属于最耐盐碱的碱蓬和芦苇都无法生长的盐土。”谢旗表示。

在这样寸草难生的土地上,先正达集团中国项目团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探索改良技术方案,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种植基于 AT1技术培育的耐盐碱高粱品种,结合配套的综合技术模式,通过“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两把“金钥匙”,让最难治理的荒野披上绿装,为破解中重度盐碱地治理难题打下样板。

2

良种+良技,从寸草不生到丰产丰收

AT1高粱品种就好比治理中重度盐碱地的‘第一把钥匙’,有了能在中重度盐碱地上出苗、生长的作物,才能为后续土壤治理打开通道。”谢旗介绍说。

站在AT1高粱示范田,放眼望去,大多数叶片生长状况良好,未出现枯黄和焦枯现象,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性和耐旱性,据测算,今年首次生产性种植的亩产预计将达到600至700斤。在寸草难生的土地上成功种出高粱,标志着这项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重要突破。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 AT1 高粱示范田

除了优异耐盐碱品种打下的基础,“以地适种”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把钥匙”。

先正达集团中国大武口盐碱地项目结合当地“盐碱高、板结重、土壤瘦”的实际,充分发挥内外部产业链协同优势,综合运用公司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中化化肥盐碱地作物营养技术方案、盐碱地种植方案,并与中化沈阳化工研究院联合探索“靶向”精准改良技术,由此集成应用“AT1高粱示范田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成为治理中重度盐碱地的关键。

“向盐碱地要粮食,最难的就是如何在作物生长全周期破解土地盐碱化。我们在AT1示范田综合使用了包括暗管排盐、耐盐作物及品种筛选、配套盐碱地种植技术等‘去盐除碱’的技术组合拳,同时应用中化化肥的生物激活剂技术和生物增效肥料,治理效果非常明显。”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项目经理胡元峰说。经过一年多的治理,这片原本像盖了“白被子”的中重度盐碱地块,土壤含盐量已降至36.5‰,盐度下降20%,碱度下降60%。预计3年后,这片荒废的重度盐碱地将重获新生。


中化农业 MAP项目团队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

AT1高粱示范田是中国中化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当前,先正达集团中国已在河套地区开展了大量试验示范,并取得重要突破:区域内经过改良的盐碱地土壤耕层盐分在作物生育期从2‰-9‰稳定下降到0.6‰-3‰,由轻中度盐碱地降为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玉米出苗率提升8%-15%;轻度盐碱地籽粒玉米产量提高10%左右


中化农业 MAP 农技人员在宁夏石嘴山大武口盐碱地示范田查看玉米长势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委书记汤瑞认为,引入中化农业MAP这样的社会化专业化力量,盘活了荒地盐碱地,提升了耕地整体质量,节约了水资源,提升了种植水平,籽粒玉米和青贮玉米较项目实施前亩均增产15%。“下一步,我们将在土地盐碱较重的区域扩大推广。”汤瑞说。

先正达集团中国战略创新部科技规划总监李波认为,作为一家综合性的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集团中国既有优良品种,又有技术团队支撑,这正是开展综合治理的优势所在。“目前,我们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优势,持续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出综合治理解决方案, 在内蒙、宁夏、吉林、河北、山东等省份建成11个示范区,已累计治理了16.5万多亩盐碱地。”

3

全产业链发展,推动盐碱地综合治理

盐碱地治理需要大量资源投入,除了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还需要在产业推进和商业发展上做文章,真正形成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推动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盐碱地治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先正达集团中国项目团队正谋划与当地农、牧、畜、酒等下游企业联合实施盐碱地优质粮、饲草等特色产业项目,协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同将盐碱地综合利用从改土、种植,延伸到农产加工、销售,不断挖掘提升盐碱地价值,为河套地区盐碱地拓展增产增收之路。

虽然还没收获,但盐碱地上的AT1高粱已经找到了好去处。据胡元峰介绍,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正积极与当地下游企业星海酒业就盐碱地高粱进行产销对接。“MAP根据下游企业对原粮的品质要求,在高粱生长的全周期进行针对性种植管理,让收获的第一茬AT1高粱真正发挥价值。”

在位于平罗县的德润农场作业现场,一块面积达一万七千余亩的玉米地里,一辆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等待收割玉米。MAP团队为德润农场提供了包括取土检测、种植方案设计、耕种管收、水肥一体化设备运维、技术改造等在内的一体化全程技术服务,聚焦攻克盐碱地低产田。


中化农业 MAP 农技人员在宁夏石嘴山平罗县德润农场数字化可视平台查看玉米地遥感图像

经项目团队的努力,这块盐碱玉米地出苗率达到82%以上,比往年农户自种出苗率提高25%以上。中化农业MAP西北大区总经理杨金光说:“按照目前的长势来看,预计青贮玉米产量较去年增加10%以上。2025年,我们预计与德润共同扩大合作面积,并且与其他区县达成意向,开展高标准农田运营服务。”据悉,中化农业MAP项目团队也将协同农场积极对接下游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来源丨先正达集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