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施农林牧三元经济结构战略,立起沈阳防沙治沙第一道防线 1994年沈阳市康平县被国家确定为贫困县,2005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
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水华通讯员孙义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组日前对沈阳市康平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工作进行了全部考核,最终康平县通过了此次验收,成为沈阳市第三个被授予生态示范区的县。
康平县位于辽宁北部,北与内蒙古科左后旗毗邻,东隔辽河与铁岭的昌图县相望, 西邻阜新的彰武县,南接沈阳的法库县。地势西高东低,南丘北沙,总面积2175平方公里,人口33万,1985年被辽宁省确定为贫困县,1994年被国家确定为贫困县。
受地理位置影响,康平县一直饱受着来自科尔沁沙地的侵袭,加上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剧增以及滥垦、滥牧造成的大面积植被破坏,加速了当地土壤荒漠化和沙漠化进程,一度被沈阳乃至国家列为风沙灾区。同时,在风沙无情的肆虐下,以农业为主的康平县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成为了全省著名的贫困县。
到了2001年,康平人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开展了退耕还林、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等一系列生态改造工程。时至今日,经过4年的努力,使康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外,在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康平县的经济也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可以说,康平人正在用绿色编织着新时期发展的希望。
盐碱地上构筑绿色屏障
康平县小城子镇小城子村在沈阳这座大城市中是一座拥有很高知名度的小村庄,而它的成名原因则是“风口”这个称号所给予的。说到“风口”的环境状况,当地一位村民形象地描述:“春天,这里黄沙滚滚,到夏天还是寸草不生,车轮碾过,沙尘腾空而起,后面的人就要挡住眼睛和鼻子,离开这里,身上能抖落下来二两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小城子村虽然地理位置依旧,然而,其环境状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日前在这座“风口”看到,一片防护林之中,二三十米高的杨树有序的排列着,开阔的草地上,一群黄牛在悠闲地漫步。该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小城子镇村2002年退耕建设防护林2226亩,2003年又种了2200亩,这两年还对原来的老树进行了改造,现在一条绿色长廊已经有了雏形。
在造林防沙这场战役中,小城子村还仅仅是一个缩影。作为沈阳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康平县通过强化生态恢复、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建设、节水保水等一系列措施,区域生态环境得到大改观。
记者了解到,2002年康平县果断提出了“林、农、牧”三元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县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并结合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及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紧紧围绕阻沙、重点风沙源治理、荒漠化土地防治、环境生态、林果生产基地五大工程的建设,全县植树造林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3年间,一条长128.9公里、宽1000米的辽蒙边界阻沙带已基本竣工,康彰公路沿线阻沙带、康法边界阻沙带也已初具规模,全县有林面积已达到106.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农田林网化达到80%,草原超载率小于1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61.5%。
经过4年的努力,康平县的造林防沙工作先后被国家人事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治沙先进单位,省防护林建设先进单位,省林业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市农村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入轨道
为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康平县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污染防治转移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轨道上来。加快城市基础建设,建成了康平南部矿区污水处理厂,现已投入试运行。同时,全面取缔建成区及城市出入口两侧1吨以下原煤散烧锅炉,对中心路、中心街两侧的经营锅炉进行改造,全部改成型煤锅炉,同时加大集中供热力度,削减锅炉,取缔锅炉房25座,拆除烟囱57根,使全县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了112万平方米,占县城区取暖面积的60%。
据了解,作为康平县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中的最大受益者,一度污染严重的卧龙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已经得到了恢复。2001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沈阳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然而,受连年干旱少雨及不合理开发等因素的影响,曾经风景宜人的卧龙湖水几尽干涸,湖内动植物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1年来,康平县拆除了东西马莲河拦水工程3处,修复60公里环湖路上的桥涵18处,强制疏通38公里围坝入水口24个,增加小横道子排水总控制面积127平方公里。这样使康平连续两次23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及时地汇入了卧龙湖,使卧龙湖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观,蓄水量也由2500万立方米猛增到7000万立方米。
14个村参加百村整治
近年来,康平县紧紧抓住沈阳市“百村环境整治”和康平全国农村公路网建设示范县的有利契机,开展大量环境整治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辖区村镇“脏、乱、差”的形象。据统计,康平县近年来完成农村各乡镇1000余公里长的农村路网改造任务,14个村参加了沈阳市百村环境整治,90个村参加县级整治,参与整治村镇达到全县村镇的近70%,累计开工项目达470多个,总投入资金和物资折款约2200多万元。城区新增绿地面积近149万平方米,植树近162万株,农村退耕还林近34万亩。
在农村新能源建设工作中,康平县一方面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发展农牧业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能源开发利用,解决了农村的资源浪费和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海州乡等乡镇推广以沼气池为主体,连体大棚为纽带,集卫生厕所和大棚养猪种菜为一体“北方四位一体庭院经济”综合利用生态示范工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的推广不仅有效地治理了污染源,而且生产出了沼气和高效农家肥,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变了过去畜禽废物乱排乱放、污染环境的状况,促进了康平县农业生产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循环理念解决贫困危机
近年来,康平县基本淘汰了过去污染严重、生产落后、浪费资源的小规模乡镇企业,逐步形成了以风能开发利用、废弃塑料回收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为主的新型生态工业体系。目前,以沈阳金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康平风电场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已经在康平落户生产。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沈阳金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康平风电场已经建成12台机组,10.2MW,年发电时间可达2300多小时,另外还有17台机组,14.5MW,正在建设安装中,2005年年末这17台机组能安装完毕运行。在“十一五”期间还将陆续安装机组,最终装机容量可达50MW,这代表着康平已迈进全国风电大县行列。
康平县还统一规划和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其中胜利经济开发区、朝阳工业园等工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使工业企业实现了向工业园区的集中,解决了工业企业遍地开花、污染分散难以集中处理的问题,优越的条件、宽松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开展中水回用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对康平县煤炭区内的主要洗煤水及区域内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其出水水质达到标准,回用于井下灭尘,减少了污水的排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经过4年的努力,康平县对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高投入、高能耗的产业被逐步淘汰。形成了风电、煤电、装饰建材、塑编业等支柱产业,新兴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为支撑的生态产业正成为全县的龙头。单位GDP的耗能和耗水指标均分别比2001年前降低了30%和48.7%。经济指标连年高速增长,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9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39%,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02元,比2001年前增加100%。2004年共投入各项环保资金276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6%,比2001年前提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