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化肥市场上中国化肥企业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9日 阅读:
农资导报
随着中国化肥出口量的日益增加,中国化肥(氮肥与磷复肥)在东南亚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这一现象是喜是忧,中国化肥在东南亚市场如何定位,业内人士有不同看法。
据英国硫咨询公司(CRU)有关人士在第十届全国化肥市场(宏福)研讨会上介绍,目前东亚亚地区总的肥料消费量超过900万吨/年(纯量),其中氮肥占59%,钾肥占25%,磷肥占16%。
在东南亚国家拥有相当可观的天然气储量,并且这些资源已经被用来发展合成氮和尿素工业,以满足本地的需求以及出口。该地区一共有12个尿素的生产基地,原料几乎都基于天然气,总的年产能达到1070万吨,还有3个建设中产能共达200万吨/年的项目。其中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产量足够自给并有盈余用于出口,而缅甸和越南将有几个新工厂在未来数年内投产后以求能够达到自给。东南亚的第一批化肥出口联合体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建成,当时的发展战略是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转换为化肥出口。但近几年来由于对天然气需求的强劲增长,化肥出口不再具有优势,因为直接出口液化天然气会有更好的收益,这就造成东南亚一些化肥生产企业严重缺乏天然气供应。据英国硫咨询公司(CRU)介绍,目前化肥的生产只消耗了印度尼西亚天然气产量的10%。如果该国的尿素生产企业得不到足够的天然气供应,其产量将会减少,甚至印度尼西亚将会变成尿素的净进口国。为了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印度尼西亚政府已放弃天然气销售的部分收益,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化肥生产用天然气的需求。未来东南亚地区氮肥的供应情况主要受印度尼西亚的影响。目前东南亚地区所需的氮肥已有大约36%从其他地区进口,其中主要来自中国和中东地区,而位于中国南方的尿素出口企业具有向该地区出口的良好地理位置,而且中国尿素的出口也主要是面向东南亚。
在东南亚地区没有大型的磷铵生产企业,几乎所有的磷肥都要依靠进口。在2004年进口的150万吨磷肥中,中国提供了超过一半的数量。在东南亚地区生产磷肥和复合肥消耗的大多数磷矿石也是依赖于地区外的进口。中国是这个地区磷矿主要的供应国,提供400万吨消费量中的1/4。即使近年来中国限制磷矿的出口,但2004年从中国进口的数量也达到88万吨。大多数进口的磷矿石被加工成NPK复合肥或者重过磷酸钙。
通过上述的介绍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生产的化肥及磷矿在东南亚化肥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盛产天然气的东南亚国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可以减少氮肥生产,而出口天然气。中国的一些化肥企业却在弥补东南亚的市场空缺。这里先不谈国家对化肥生产的各项政策性补贴,就是对中国这一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来说,出口高能耗、资源性的产品绝非上策。如果只是在国内化肥市场处于淡季,一些化肥企业为了调剂产需关系,短期少量进行一些出口业务未尝不可,但是把今后化肥增量立足于国际市场上找出路绝对是不可取的。
目前北美和西欧的一些传统化肥生产大国减产或停产的作法无疑是明智之举,今后氮肥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天然气价格低廉的中东和独联体国家。与此相比,作为一个能源相对贫乏,而自身又是一个化肥消费大国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讲,打算从国际化肥市场上取得较好的收益恐怕是不现实的。因为以煤为原料生产尿素的成本身比以天然气要高。所以以煤为主要原料的中国产尿素,在国际市场上难和以天然气为原的尿素在价格上比拼。
在磷肥出口方面更使人担忧,中国磷矿资源日见枯竭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磷资源大省在控制磷矿出口不力的情况下,大力扩大磷复肥的产能。据有关专家预测,在两年后,中国的磷肥产能将达到1500万吨纯量,大大超出国内的需求,其中高浓度产能扩大更快。届时多余的产量只能在国外寻求市场。到那时,即使磷矿达到零出口,磷复肥的出口不但是出口磷资源,也是出口能源。国家近两年一再出台政策严控化肥出口,足以说明减少化肥出口并非权宜之计。
但是也不能说中国化肥行业在东南亚化肥市场上无所作为。据了解,在泰国北部和老挝发现了大型钾矿藏,曾有不少企业探索建立钾矿的可能性,虽然也得到东盟(ASEAN)的支持,但时至今日尚没有成功者,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市场开拓问题。中国有庞大的钾肥市场,中国一些化肥企业对东南亚地区的钾资源很感兴趣,并积极参与了泰国和老挝的钾矿建设项目,相信中国企业会在此有所作为,钾矿会由中国企业开发成功,然后还会有更多的钾矿建设跟随其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