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政策动向 >> 内容阅读
2005:8个农户的收与支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9日   阅读:

中国税务报 杨光华,王哲,王晶磊等   近年来,中央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业税费减免、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但是,今年以来,农民在享受众多惠农政策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市场农资和柴油价格大幅上涨的现实。那么,在即将过去的2005年,广大农民的收支情况到底如何?在他们身上,到底蕴藏着多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   吉林高明:农民的好日子来了   11月11日,虽是寒冬季节,却是艳阳高照。上午9时半,记者驱车来到清朝慈禧太后的故乡———吉林省四平市叶赫镇。在叶赫镇砬子沟村,我们随机采访了一户农家。   男主人叫高明,今年45岁。听说记者是来了解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经济生活情况的,男主人老高就像心里藏着高兴事儿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倾诉对象一样,热情地把记者迎上了他家热乎乎的炕头。   还没等记者问啥,老高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2003年就开始减免农业税,这可是哪朝哪代都没有过的事!"   高明告诉记者,他家的地在山脚下,已经响应"退耕还林"号召了。国家要给他8年补贴,每垧地补贴他3000元。现在他一直在承租别人的50亩田地,主要是种苞谷和水稻。"这几年收成不错,今年稻谷打了1.5万多公斤,苞谷也差不多1.5万公斤。"   在大瓦房西头专门用来贮存粮食的大房间内,记者看到每袋都在90公斤左右的稻谷袋堆成了垛,足足有200多袋,气派地占据着大半个房间。陪同采访的村委会主任唐海替高明算开了账:"1.5万多公斤稻谷能卖3万元,加上已得到的补贴和免缴的农业税,再加上3头肉牛,他家今年的收入超过四五万元。"面对唐主任扳着手指一笔笔算出来的实账,老高憋了半天才冒出一句:"怎么说,我家在村里也排不上号!"   据村支书孙海珠介绍,自2003年减免农业税后,村里每年人均收入都超过了4300元,在全叶赫镇算中等水平。"过去,村里每年要上缴农业税20多万元,还要交村提留、乡统筹、县统筹款,每年也差不多得20万元。两项加在一起,人均年负担近千元。现在这两项40多万元不但不用交了,还能分得国家粮食直补等各种补贴20余万元。你说农民得的实惠有多大?"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准备换个大彩电!明年我们村有几家想组织个农民旅游团到北京去走走看看。"日子终于好起来了的那种扬眉吐气都写在了老高那张胡茬儿坚挺、黑里透红的笑脸上。   安徽陈奉余:家里家外都丰收了   每到年关,家住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徐集镇的陈奉余老汉就要给自己算算收支账。11月20日,在向记者盘算了2005年的收支账后,陈奉余心情格外高兴:"没想到今年家里家外都丰收了。"   在陈奉余家里的粮仓前,陈奉余指着金黄的稻谷告诉记者:"今年共收粮食4750多公斤,比去年增长了一成多。前几天,在外打工的儿媳妇寄回现金16000元,比去年增加5000元。你看,这不是家里家外都丰收了吗?"   陈奉余今年61岁,老两口加上儿子、媳妇和一个孙子,全家一共5口人。谈起这两年的生活,陈老汉笑着说:"有国家关心我们农民,这两年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话,陈奉余老汉拿出政府发给他的存折,指着上面的项目一一向记者介绍:"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款325元,退耕还林款460元,这都是上面发的。如果再加上今年免缴的310元农业税,我就收入了1095元。"   当然也有减收"项目":2005年,由于受生猪价格下跌和禽病影响,陈奉余家的畜禽收入比去年减少了800元。"不过,这和增收比算不了什么。"陈奉余说。   要说今年最高兴的事,陈奉余说那就是买了一辆摩托车和一部手机。"这两样一共花了6000多元,不过买得值。不管是外出办事还是跟外边联系,方便多了。"陈奉余说,除了这些支出,今年他买化肥、农药用了1170多元,看病和给小孙子上学花了4000多元。   说起看病,陈奉余就直抱怨:"今年9月,老伴生病去了一趟县城的大医院。一趟下来光检查费就花了610元,加上买药一共花了860元。进医院太花钱了,我们农民还真进不起。哎,农民不生病,就是走大运。"陈奉余说,他现在最害怕的事,就是家里有人生大病。   云南莫喊良左梦:今年的高兴事儿格外多   "你问我家现在的生活怎样?那还用说,你都看见了,比我家种的甘蔗还甜呢!"说起近两年家里发生的变化,39岁的傣族农民莫喊良左梦就喜笑颜开。   莫喊良左梦家住云南省瑞丽市姐相乡顺哈村。这是一个边境小村,共有152户人家。莫喊良左梦告诉记者,他家有6口人,父母亲、他们夫妇和两个孩子。儿子初中一毕业就在家务农,女儿正在读初中。家里有水田14亩,同时还向人家租种了5亩水田。   莫喊良左梦说:"最近几年,我们家好事儿一个接一个:从两年前起,我们不用交每年800公斤的公粮和270多元的村提留款;从去年开始,国家又免了农林特产税760多元;今年,国家又免了300元的农业税,还给了300元的粮食直补款。"   对莫喊良左梦来说,今年的好事儿格外多。"从今年9月开始,孩子上学不花一分钱了,学杂费、书本费全免了。从10月起,我们这里又在搞新型医疗合作保险,看病也能报销了。"看着莫喊良左梦讲得神采飞扬,记者由衷地为今天的农民感到高兴。   新疆周玉芬:政府减负赶不上农资涨价   "现在政府不但免了我们的税,还给我们补贴,真是实实在在帮助我们致富。这不,听说买农机可以享受到30%的国家补贴,老头子一大早就上农机局看拖拉机去了!"说这话的是新疆乌鲁木齐县达坂城镇八家户农妇周玉芬。   周玉芬家一共5口人,种了近10亩地,又租种了别人的20亩地,还养着140头羊。陪同采访的达坂城区农税局农税所所长马吉成告诉记者,八家户村有1000多人,500余户人家,像周玉芬这样的家庭属于富裕户。   周玉芬告诉记者,她现在除了1年要交380多元的水费外,其他税费基本没有了。说到各项税费减免,周玉芬心里可明白了:农业税免了300元,牧业税免了490元,三提五统费免了200多元,养羊补贴1000元。"这三免一补,加起来快2000元了。"   按说政府给了这么多减免和补贴,周玉芬应该高兴才对,但面对明年的春种,她的脸上布满了愁云。"政府减负赶不上农资涨价呀。今年我一算,种地、养羊的成本比以往大了很多。"   周玉芬掰着手指给记者细细算来:一袋化肥由去年120元涨到今年的160元,我一年买5袋就多花200元;农药涨了1.2倍;柴油涨了1.88倍,我一年用1440公斤,就要多花3168元;农机维修费及配件价格涨了4倍~5倍,至少多花200多元;一捆草料由1.7元涨到2元,一年用1100捆,要多花330元。这几个大项加起来接近4000元,比去年多出好几倍!   周玉芬说,家里现在主要是靠儿子开拖拉机跑运输挣钱。今年生意不错,挣了20000多元。但这两年家里花销很大,光在乌鲁木齐市上中学的大女儿一年就要花掉15000多元,再加上一家5口人的生活支出,一年到头存不了几个钱。"今年不但没存钱,还用了以前的老底子呢!"   现在让周玉芬和老伴最发愁的,就是没考上高中在家闲呆着的16岁的二女儿。他们听说现在缝纫等技工在社会上挺吃香的,本想送女儿去学,可一打听才知道学费很高,就打消了念头。周玉芬说,她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教育费用能不能降低一点儿,好让两个女儿都有上学的机会。   河南徐建民:土里刨不了几个钱   提起免除农业税的事,河南省荥阳市乔楼镇东郭村板大刘村的徐建民显得很激动:"消息是今年春节前听说的,当时我还不敢信,皇粮国税,几千年的规矩,咋会说取消就取消了呢?随后看电视看报,省里领导就是说取消了。以后村里开会,说不但税不缴了,连乡提留、村提留也免了,还要给种粮补贴。现在看,这政策真的落实了。"   徐建民说,他家种三亩半地,去年缴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等345元,今年啥都免了,国家还给了42元的种粮补贴,这一免一补,他家得到了近400元的实惠。   提起今年的收入,徐建民告诉记者,今年他收了2500多公斤粮食,除留下200多公斤自己吃外,其余的卖了3100多元钱。去掉种地1860元的投入,还剩1200多元。"取消农业税,无税一身轻。但靠种地来致富,老难,因为土里终究是刨不了几个钱的。"   徐建民说,他多年来做玉米芯生意,从周围的村子里收购,再卖给糠醛厂,每吨能赚10元。以往每年他能收300多吨玉米芯,今年秋天下连阴雨,玉米芯沤坏了不少,只收了100多吨,挣了不到1500元。另外,他还靠自己的泥瓦匠手艺挣了3200多元,媳妇在乡中学做饭,每年能挣3000元。"加起来今年全家有1万元出头的收入,大部分是从外面挣的。"徐建民说。   究竟要靠什么来致富呢?徐建民说他把希望放在了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大儿子在河南省职业技术学院读书,二儿子在省机电学校读书,都在学数控技术。有了技术,不愁没饭吃。他们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到南方的公司上班,一个月的工资能上两千,甚至还要多。"   提起儿子上学,老徐禁不住心花怒放:"俩孩儿国庆节回来了,小的生活费花得还剩10元,大的因为学习好,得了800元奖学金……"   厦门老王:农业税免不免算不了什么   位于厦门市同集工业区包围之中的同安区西湖村显得比一般的农村繁华和热闹。虽然许多土地被开发区征用了,现在人均不足3分地,但在这片即将消失的农村里,村民的生活相对富裕和悠闲。   村干部老王是村里致富的带头人,他纯朴的气质下带有与一般农民不同的精明。据老王介绍,村里早在几年前就不征农业税了,每年人均可减负90余元,老王一家4口可减少税费支出近400元。但老王说,这个数字对于已经走向富裕的很多村民来说,已经算不了什么了。   由于西湖村土地稀缺,老王从前几年开始到附近的莲花镇承包了100亩土地,春夏种植紫苏,冬季种植毛豆,由附近的食品厂专门进行收购,一年下来收入很是可观。当记者问到他具体的收入时,老王却是笑着引开了话题,但是在他背后的那栋新盖的5层楼房子却明显地透露了他这几年的收获。   在谈到今年地里的生产时,老王的话里多了几分抱怨。"今年化肥、农药价格也涨得太快了,每吨将近涨了500元。现在每亩地里光下营养肥就得四五十公斤,一年下来化肥就多支出了3万多元。我种的紫苏又非常需要肥料,稍微少施点肥质量立刻就受影响,收购的价格一样上不去,所以再心疼也得往地里投啊。"   由于种植紫苏比其他农作物经济价值高,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西湖村农民纷纷都改种,紫苏的产量一下子多了起来,价格因此持续走低。去年平均每公斤2元的收购价,今年就跌到了1.5元左右,增产不增收成为困扰老王的另一个问题。此外,人工费的提高也使老王种植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减少。老王100亩地里施肥和采摘的人员大约需要50名,原来每人每天16元左右的费用涨到了20元,这又是一笔不少的开支。   说到这里,老王无奈地叹了口气:"政府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一定的负担,但其他方面对我们的影响实际上我们更难承受。我希望政府能多站在农民的角度替我们想想,控制一下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同时加强市场引导,让我们农民的收入能够稳定增长。"   河北张二马:今年种地没赚也没亏   "去年缴5个点(5%的农业税税率),今年只缴2个点了。我家全年也就缴50多元的税,算不上什么负担。"说起农业税的事,52岁的张二马显然没有把它当回事。   张二马是河北省行唐县翟营乡冻庄农民。他告诉记者,今年农业税税率降下来了,去年他家按5%的税率缴了130多元,而今年降到2%后,也就缴50多元。与此同时,从今年起,他家还得到了粮食直补40元。这前后两项相抵,负担实际仅为十几元,村里都用自有资金给统一支付了。虽说节省的这几个钱在一年的开销中不算大数,但他们显然很高兴:"以前是交钱,现在是发钱,虽没多少,但总归是国家在想着我们。"   在理解了记者想让他们"给地里的活搂搂本儿(算算账)"后,张二马掰着手指一阵掐算,老伴儿则在一旁添话:支出化肥钱1200多元,水费720多元,雇工工钱200多元,再加上农药和除草剂之类,6亩地要花去成本2000多元。   然而当记者问到打了粮食后能收入多少时,张二马摇头苦笑说:"那能卖多少?1000公斤小麦、350公斤玉米,再加上一点花生和棉花,总共也就相当于2000多元。种地的收支算是持平吧。"   张二马说,真正能给家里换些"现钱"的,就靠他的肉食加工生意了。他说,他将生猪买回来宰杀后做成熟肉,卖到本村和附近几个村子里去。现在旺季刚开始,说不好今年的收入。但根据往年看,刨去税费等成本,一年能净赚3000元左右。   然而,两口子也说,杀猪是个体力活儿,以他们的岁数,不知还能干上几年。考虑到今后的生计,2005年下半年,张二马动用积蓄以2000元一头的价格买了两头奶牛犊,因为河北三鹿集团在该县开着牛奶厂,养殖奶牛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至于说到家里的日常开销,张二马的老伴儿说基本上是省吃俭用。"孩子读书要花大钱呀!"张二马的老伴儿告诉记者,二女儿现在县城的中学复读高三,复读费1300元,生活费也得每月100多元。"不读可不行,女儿考大学的决心很大。可是明年真考上了,学费还是个大问题。"   黑龙江任维泰:到手的实惠没多少   11月中旬的黑龙江省,已下过两场小雪,虽然没风,可依然寒气袭人。肇东市昌五镇无边的田地里,庄稼早已收得干干净净,新粮也卖得差不多了,许多农家窗前挂着一串串玉米棒,在冬日里金光闪闪。在镇党委副书记郭立波的引领下,记者来到村中间的一户农家,一聊就是小半天。   这家主人叫任维泰,今年56岁,读过初中,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当过村会计。谈到国家的"一免两补"政策,任维泰可算得上是门儿清:"打2004年起,国家就在我们黑龙江省搞试点,免缴农业税,种粮给补贴。我家6口人一共30亩地,800元的农业税全给免了。这还不算,我种地国家还给补贴,我家补了将近400元。光这两项我就多得了1200元。"   聊到今年的收成,任维泰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眯着双眼自豪地告诉记者:"我种了65亩玉米,收了35750公斤,全都销出去了,卖了32175元。这在我们村应该是种粮大户,外人看我也是富裕人家了。"   任维泰在喜悦的同时也叹了口气,他说:"这两年种地投入可大了,除去生产费用,真正到自己手的实惠没多少。"为了说明问题,任维泰熟练地拿出了算盘,又点上了一枝烟,一笔一笔算起了生产支出账。   任维泰说,这两年生产资料全都涨价,一年比一年高。良种涨价,化肥涨价,柴油涨价,农机配件也涨价,平均涨了三成以上。任维泰用算盘一通拨拉后说:"今年我种地的生产费用加起来得14000元,纯挣了18175元。"   任维泰最后表示,党和政府是诚心让农民早点儿都过上好日子,现在不仅不收税,种地还给钱,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大好事。"可是,化肥的价涨得也太快了。我免税、直补应得1200元,可光肥料涨价就吃进去了1400多元。我的感觉就是,种地饿不死人,但也发不了财,只是养家糊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