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压城市补农村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12日 阅读:
本报记者 陈黛 发自北京
“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1,近两年,农民人均支出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城镇居民的增长速度。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够加以遏制,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要扩大到4:1。”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此前的“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表示,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一直制约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应该把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
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例应该是在1.5:1,国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2:1以上的国家并不多,中国属于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之一。
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郑新立表示:“长期以来,城镇的交通、供电、供水等都是国家财政拿钱给修的,但是农民享受不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国家投入很少,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民自己积累。”由此,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要把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调查司对全国十个大城市投资结构的调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已经占到这十个城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左右。按照这个比例,中国一年8万亿元的投资中,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至少有2万多亿元,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则只有两三百亿元。
而按照世界银行和国际上的规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在15%以下才比较合理。“高达30%的比例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基础设施的投资往往是政府财政投入,或财政担保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建设,投资的风险就压在了政府、财政和银行身上。”郑新立说。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院袁钢明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过去,国家在观念没有改变、主张城市化的时候,只注重投资的效率,以为将投资用于城市建设的效益肯定比用于农村建设的效益高。但是,这个倾向不能过头,因为城市已经投资密集,而农村很多地区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保证。”
“现在还有一些人出于投资效率考虑,反对这种转变。其实如果早点转变,城乡差距就不会拉到现在这么大。”袁钢明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政府在规划方面确定了投资向农村倾斜、提高对农村的投资比重等思路,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更重要的是,要让钱扎扎实实地发挥作用,不能做形象工程,要做好规划、管理和监督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