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机遇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14日 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议》提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
《建议》为什么要提出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又在哪里?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
为何提出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曾业松认为,《建议》提出的总体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也充分表明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他解释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都保持快速增长,各区域内部之间的合作也有所加强,但区域之间的增长差距仍在扩大。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资源占有量上。去年东部发达的省市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4.17%,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中部比重为19.66%,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东北和西部则继续分别比上年下降0.34和0.03个百分点。从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看,东西部绝对差为12837元,比上年扩大17.8%。
很显然,区域之间的差距,虽然在未来十几年间不可能彻底缩小,但是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措施扭转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曾业松说,《建议》着重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途径。
一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建立这些机制,既要靠各个区域自身的努力,更要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向西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西部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证明,通过市场机制、合作机制等,可以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实现资源互补,达到经济的互动,但是东西合作项目还不够多,规模还不够大,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
二是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中央考虑到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不同地区做了不同的功能定位。提出西部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特别提到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三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史看,工业化中期阶段,大城市聚集居民、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成本远低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必然还会由大城市再向中小城镇扩散。在我国,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比较完善的城镇化体系。科学的选择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根据不同区位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把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有重点地发展小城市(镇)有机结合起来。在西部地区,要重点建设和发展县城镇,实现小县大城。在中部地区,可以在扩展县市城镇的同时,重点建设和发展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在继续扩张现有大中城市的基础上,对已经形成的小城镇群或小城镇带进行整合,实现由镇到城的转变。
不同区域面临的发展机遇
曾业松认为,中央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导向和总体思路。不仅为促进东西互动,共同发展,缩小差距提供了重要途径,也为各个区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首先,借助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的建立,各区域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将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多种形式的跨区域经济协作交流和技术、人才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与经济增长实现同步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适度超前,网状的、高度系统化、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形成。
中部地区具有较密集的人才资源和教育科技资源,有高效的粮食主生产基地,有发达的交通通信条件,有突出的产业发展基础,将成为极有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支持政策,在转变体制和职能上实现重大突破,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项目,振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西部充分利用国家资金和财政等向西部倾斜的政策,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大开发将取得更大成效。东部进一步发挥各种优势,将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地区。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由南到北正在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新经济格局。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地区和京津唐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和合作也进一步加速。国内逐渐形成的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将为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曾业松认为,各地如能确立大区域观念,推进区域制度创新,积极融入空间更大的经济合作体系之中,建立层次更高的协作平台,共谋协调发展,将会得到更多的快速发展机遇。各区域也就能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互动中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孟宪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