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专利成就及存在问题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16日 阅读:
作者:陈曦 蒋和平 王勤秀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发布者: 刘斌
我国是植棉、产棉、耗棉大国,棉花生产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备受国家关注。近年来,由于抗虫棉受到了广大棉农的欢迎而逐渐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使棉花虫害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转基因抗虫棉作为新的棉花品种类型,在中国种植推广速度相当快。1996年全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仅l.7万公顷左右,1997年3.4万公顷,1998年24万公顷,1999年65万公顷,2000年达到126万公顷,2001年达到173万公顷,2002年更猛增到250多万公顷,其中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种植面积约95万公顷,占到当年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的38%,其余的为美国品种的抗虫棉33B、99B以及少量的棉农自留种的抗虫棉。
中国稳步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抗虫棉的专利申请起始于1988年,因为转基因抗虫棉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所以从1988年到1996年一直处于该项专利生命周期中的起步阶段,专利申请的数量并不大。而1996年之后,开始进入专利申请周期中的上升阶段,专利申请进入稳步上升阶段。抗虫棉专利总体趋势的较大波动出现于1997年和1998年之间,并在以后的专利申请件数上持续增长。
美国关于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发最早,在1988年开始就有专利申请,1995年以后一路领先其他国家,其专利申请数量更是稳步增长。美国具备了在该领域最强的研发实力。法国虽在该领域研发起步较早,并在1989年和1990年各获得1项专利,但1991年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却处于停滞阶段,2000年取得2项专利后一直到现在没有较大的突破。中国在1998年取得该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就达到4件。到2001年为止,连续3年每年申请3件。这表明中国在该领域处于技术稳定发展的阶段,在今后的研发活动中应注意和市场充分结合,走科研成果和市场开发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国内外专利申请件数前十名机构中,孟山都MONSANTO共申请转基因抗虫棉专利19件,该家公司即占到专利申请件数前十名机构申请总数的28%。再进一步分析这些公司所在国家,我们发现,专利申请件数前十名机构中,除法国CIBAGEIGY公司和两所中国院校中国农科院和武汉大学外,其余7家公司都属于美国,因此,美国占据了前十名机构的7家,占总申请量的近80%,中国2家占总申请量的15%,而法国一家公司占总申请量的8%,再一次说明了美国在该领域的超强实力。
中国在该领域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在1998年开始申请专利,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至2002年两家院校共取得10项专利,再加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遗传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申请的专利数,中国在该领域共获得13项专利,但是主要专利申请集中在武汉大学4件,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4件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遗传研究所各1件,可以说它们代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整体科研技术水平。
基于对转基因抗虫棉技术分类的认识,本文所提到的核心技术包括Bt杀虫晶体蛋白、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外源凝集素基因3种类型。中国在转基因抗虫棉的核心技术上,拥有2项Bt杀虫晶体蛋白专利,3项外源凝集素基因专利,而在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方面还没有一项专利。法国除在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方面没有专利外,在另外两项核心技术上都有1件专利。美国在转基因抗虫棉的核心技术上都有专利,这也说明美国在该项技术上的强势地位。
应向国外同行看齐
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应向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外同行看齐,提升自身研发水平。应密切注意国外同行的研究动态,特别应重点注意孟山都公司的研究动态。加强与国外公司如孟山都公司,Pioneer Hi Bred公司的合作,争取引进他们最好的生物技术“为我所用”。引进该领域的发明人才,重点建立几个开放性的国家级实验室。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机构应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其品种的培育应走产业化的道路。强化多学科的横向联系,组织联合攻关,加快人才培养。
对于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培育,应以市场为导向,抓住技术研究的重点,加速现有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强化现有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推广政策和生物安全管理政策,进一步整顿种子市场,保护棉农的切身利益。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避免平均主义,以确保有限的经费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重视转基因抗虫棉后期工作的研究和开展。
作者: 陈曦 蒋和平 王勤秀
来源: 国家知识产权局
发布者: 刘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