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解读惠水“三字诀”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17日   阅读: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 惠水县城的主要街道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一本本用石头做成的小书上刻着各种名言,人们走在路上,不经意间就看到这些精彩的语言,能体会到一种愉悦,感受到一种教育。   外来干部称赞:这个办法好,你们的点子就是多。   其实,令他们佩服的不只是石头书刻,而是惠水过去5年的快速发展。   2005年,惠水县预计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3.5亿元,招商引资资金达到3.6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46元。漫步惠水县城,街道中间有10多米的绿化带,2万平方米的滨江广场成了花卉、草坪、名贵植物、雕塑、盆景、喷泉和游人的海洋;7万亩涟江大坝上,绿油油的小麦、蔬菜一望无际,与远山上茂密的森林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森林里兴建的8个山庄,成为贵阳及周边县市群众周末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5年来,惠水县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2000年增长了2.8倍,非公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50%上升至80%。   人们在琢磨,这5年,惠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秘诀是什么?   融:全面融入贵阳重庆经济圈   惠水离贵阳市区仅48公里,历来被称为“贵阳后花园”。   2004年初,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响亮提出“工业强县”的战略思路,依托贵阳、重庆,以招商引资作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城镇建设和旅游业为载体,着力将惠水打造成贵阳的优秀卫星城市,以及南下出海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整合配送中心,加快惠水全面融入贵阳重庆经济圈的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融入贵阳重庆经济圈,是惠水依托外来资金技术和市场谋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   县委、县政府多次组团赴贵阳、重庆招商引资。2000年以来,该县成功打造了七里冲、南郊、长田、大坝4个工业园区,虚位以待对接贵阳及全国产业转移。而今,已有30多家企业落户这些工业园区。   县委书记杨筑萍、县长向忠雄说,如何将区域优势转化为区域胜势是全县领导干部苦苦思索多年的重大课题。惠水看准产业转移这个机遇,下大力气优化投资软环境,抢占招商引资制高点,布局好全县的工业结构。   良好氛围使该县的招商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成效,每年要上十几个项目。2005年,全县规模工业产值达8.6亿多元,形成了冶金、磷化工、食品、制药、建材、电力等多元化发展格局。与贵阳市接壤的长田工业园区有近30家企业落户,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3亿元,税收1.4亿元,目前产值已达4亿元。   做好“融”字文章,惠水动作很快。贵阳“1+10”城市经济圈计划还没有出台,县里就抢抓机遇,请来省内外专家论证,规划融入“1+10”的宏伟蓝图,并于今年9月与贵阳市云岩区签订了全省首个政府间跨区域合作协议,与白云、乌当、南明等区多方位合作谈判现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各种生产要素的飞速聚集搭建起大生产和大流通的基础平台,催逼工业经济在整个战略实施中彰显实力。长田工业经济带隆重登场,与中心城区组合成一个稳定的经济圈,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迅猛发展,并初步形成以园区为载体,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农:充分挖掘“贵州第一坝”的生产潜力   惠水属小丘陵地带,土地肥沃,面积7万亩的涟江大坝号称“贵州第一坝”。自古以来,农业经济就是惠水不可动摇的根基。县决策层把“三农”工作始终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农业稳县”的基本战略决策,决定扶贫与导富“两手抓”,全力突破“三农”难题,充分挖掘涟江大坝的生产潜力,为全县小康社会建设固本强基。   几年来,惠水盯住贵阳市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先后建成蔬菜、优质米、肉牛、瘦肉型猪、水果、生姜、药材、花卉等10大基地,积极推广“一年三熟”、“一年四熟”种植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订单农业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早晚熟蔬菜基地就达6万亩,蔬菜销售量约占贵阳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   眼下,惠水县正在研究乡镇经济发展战略。其办法是“一乡一策”、“一乡一业”。在政策支持下,断杉镇不等不靠,采取“土地置换”和“项目捆绑使用”的办法,建成了集贸市场、移民新街和镇行政中心。三都镇的3600多户“五小”经济业主在政府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牧场、小加工、小运输这“五小经济”政策的帮助下,创造了总产值8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150元的佳绩。乡镇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   扶贫方面,该县紧紧抓住省委、州委主要领导联系摆榜乡扶贫点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增加贫困村的发展投入,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同时完善部门帮扶工作机制,坚持县四大班子包片挂乡(镇)、县直部门包村帮扶制度,采取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措施,大力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助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越线。“十五”期间,全县68个一类贫困村整体越过温饱线,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34143人减少到2005年的6357人。   人:转变干部观念作风和领导方式   近几年,惠水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洗脑”、“充电”。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到浙江、重庆、湖南等地考察,请省发改委、省委党校、贵州大学等部门、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培训,让全县党员干部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为县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以“联农村帮发展,联支部帮创建,联党员帮提高,联农户帮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四联四帮”活动,是惠水县转变工作作风,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帮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战略举措。今年3月,这一活动就在全县广泛开展。县四大班子副县级以上领导在25个乡镇建立联系点;县直70个机关党支部、50个乡镇机关党支部联系126个贫困村党支部;1540名机关党员与187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88个富裕村党支部与88个一类、二类村党支部结对帮扶。   惠水县四大班子领导人人都有联系企业,实行挂点服务。   县政府还聘请江苏三狮水泥有限公司、重庆好媳妇食品有限公司等外来投资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为经济顾问,他们是惠水“以商引商”的主角,引来了“胖子天骄”、“博爱”等知名企业。而他们“以商引商”的拿手好戏就是推销“惠水领导热情周到的服务”和优惠政策。   县级财政的增长,有力推动了地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5年来,在政府加大投入的推动下,惠水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上均取得了新的进展。“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计生工作实现创优升位目标,综治工作由“合格县”上升为“红旗县”。   围绕2008年“撤县建市”的目标,惠水县正在酝酿经济社会发展新谋略,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开始新的跨越。作者:施国俊 谢学斌 赵国梁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