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新闻网-日照日报
本报记者 王均薇
一个半年前还是外债包袱沉重,90%以上职工下岗、人心涣散的单位,缘何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成为一个管理规范、奋发向上的集体?循着五莲县农机中心新班子走过的轨迹,探求其中的发展奥秘。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做起
今年3月20日,五莲县委县政府安排郑培军到县农机中心工作,组建新的农机中心领导班子。新班子面临的家底是:207名常年下岗、生活困难的职工,几千万元的债务包袱。如何走出困境,成为摆在新班子面前的主要问题。
要闯出一条振兴农机事业的新路子,必须依靠干部群众同心聚力,扎实苦干。而凝聚人心就必须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做起。农机中心千方百计筹措资金60万元,兑付了拖欠职工长达12年之久的集资;整合现有资源,解决了7户特困职工的住房困难;盘活存量资产,组建新的农机企业,使多年的下岗职工重新上岗。一系列政策,温暖了职工的心,激发了他们创业的热情,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先后有3人获农业部技能鉴定资格证书,有5人获省农技知识竞赛奖,有2人获市级表彰。
以人为本激活力
长期以来,农机中心部分科室单位职能重叠、职责不清造成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机事业的发展。新班子从调整机构、理顺职能入手,合并了部分科室和站所,成立了新的农机站、计划统计站、农机服务大队,新设了农机招商引资办公室,所有机构全部实行集中办公,中心财务统一支付,实行收支两条线。同时,中心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对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争上岗,一系列政策使整个农机中心运转协调,规范有序。
整合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是中心采取的又一措施。通过企业改制,焕发企业生机;集中办公,腾出场地改建职工宿舍楼,所得收益偿还拖欠职工工资和缴纳养老保险;利用有效资源,组建农机综合服务公司,为职工创业再造平台。
为农服务定位置
农机事业只有扎根农村才会有广阔的舞台。为此,中心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在服务中滚动发展。
中心开展了“兴机富农”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推广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花生机械化生产、旱作农业机械等农机示范基地的建成,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持;改善教学条件,把农机学校办成农民职业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农机中心下乡支农637人次,争取农机补贴40万元,补贴购买大中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45台套,调试、维修各类机械8000多台套,纠正农机违章1600人次,农机专项治理、农机打假、农机安全监理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