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下乡”常下常新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19日 阅读: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12月16日,“三下乡”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举行。十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三下乡”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多样有效,成为加强农村工作的好途径,服务“三农”的名品牌。
文化、科技、卫生,是农村之所缺、农民之所盼。“三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10年来,我省“三下乡”的参与单位不断扩大,内容也由当初的送
文化、科技、卫生下乡发展到送理论下乡、送政策下乡、送法律下乡等多个方面。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是一项符合我省城乡实际,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在新时期,“三下乡”活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看,“三下乡”活动都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有效载体。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各级各部门对“三下乡”活动一直非常重视,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下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现阶段,我省省情决定了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各级各部门要从维护农民利益,关注贫困农民的角度出发,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三下乡”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传播、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知识摆在突出位置,不但要发送各种科技资料,更要派出农业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为全省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文化、卫生等部门要抓住农闲和冬修的有利时机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农民排忧解难,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集中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常下乡的新路子,把着力点放在增强广大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上,力求做到把“三下乡”的根扎在农村,变“三下乡”为“三扎根”。
坚持了十年的“三下乡”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从“三下乡”活动中直接受益的群众是有限的,但它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如星星之火,意在燎原。省里带动地方,地方带动基层;个体影响全体,一时变成长久。在江淮大地奋力崛起的今天,只有坚持“为民服务”的理念,建立起常下乡的工作机制,才能不断推动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