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日起,宁夏在全区范围内实施的禁牧封育退牧还草工程,近三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经过各县市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昔日茫茫沙海变成了绿洲。按照先“绿起来”再“富起来”的战略目标,全区草原生态环境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带,西邻腾格里沙漠,东靠毛乌素沙漠,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现有天然草场3665万亩,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47.2%,是自治区的半壁河山和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由于长期过度放牧、滥采乱挖乱垦等,造成全区不同类型草原都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发生中度退化的草原面积达1464万亩,占46%,重度退化面积1084万亩,占29.6%,在各类退化草原面积中,沙化面积大约为25%。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宁夏农牧业生产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全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带动,加快生态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先“绿起来”再“富起来”的目标。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和草畜业发展的意见》,2003年5月1日起在全区实行全面封育禁牧,通过禁牧封育和全面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促使草原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2003年国家下达的宁夏46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任务,完全通过了国家审计署的全面审计调查;2004年国家下达的宁夏45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任务,今年6月底已基本完成;2005年国家第一批退牧还草工程任务中安排宁夏草原围栏450万亩、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135万亩,自治区政府已将任务下达到各县市,各县市将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和农户,到年底可完成今年第一批下达的全部工程任务。
通过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显著的改善了我区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了植被盖度与产草量,经在典型地段取样测定,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围栏前植被盖度分别为30%和42%,干草产量分别为每亩16公斤和36公斤,围栏禁牧恢复一年后,植被盖度分别提高到45%和65%,干草产量分别达到40公斤和62公斤,亩均产值分别提高2.5倍和1.7倍。
在近日银川召开的“全国退牧还草工程经验交流会”上,通过现场观摩,农业部以及兄弟省区的领导对我区实施禁牧封育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是宁夏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的重要保障。自治区成立了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政府赵廷杰副主席任组长,成员为发改委、农牧、财政、粮食等部门的负责人;农牧厅为项目总法人,成立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工作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分工明确,确保退牧还草工程开好局、起好步。退牧还草工程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自治区04年度的25项重点工程之一和05年度的20项重点工程之一。各项目县市相应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与实施小组,县长为项目第一行政负责人,草原站站长为项目法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农户层层落实任务,签定责任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立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
其次,把退牧还草项目与禁牧封育相结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草原资源休养生息。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和草畜业发展的意见》,做了出了全区草原全面禁牧的决策。从2003年5月1日起,长期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380万只羊全部实现了舍饲圈养,使3665万亩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2800万亩天然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地恢复,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逐步呈现绿草茵茵的喜人景观,系统生态功能显著得到改善。退牧还草工程与禁牧封育政策相得益彰,初步实现了“绿起来”的生态目标。
第三,把退牧还草项目与草畜产业的培育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后续产业。把退牧还草项目与自治区实施的“10万贫困农户养羊工程”和“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相结合,解决禁牧后饲草料短缺、羊只饮水、圈棚建设、饲草料加工设备购置、种羊短缺等困难和问题。同时,将财政扶贫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倍增效应”。2004年宁夏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已突破600万亩,加上100多万亩的一年生人工草地,使人工草地占天然草原总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有效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发展舍饲养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人工草地的增加,也带动了草产业和肉羊、肉牛及奶产业的稳步发展,使草畜转化及其产业链得到了扩展和延伸,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第四,把退牧还草项目与落实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相结合,建立草原管、建、用与责、权、利相统一的新机制。全区3240万亩天然草原承包到了户或联户,占应承包面积的88.4%,把“谁承包、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可继承,一定50年不变”的草原承包政策落实到户,使广大农牧民吃上了“定心丸”。
第五,把退牧还草项目与科技培训、执法管理相结合,增强了项目的科技辐射功能。各项目县(市、区),把普及先进实用科学技术作为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环节来抓,连续两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冬季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每年组织300多名科技人员分赴各市县、乡村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为推动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封育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中部干旱带10县(市、区)建立了草原公安机构和队伍,全面增强草原执法力度,保障全区草原禁牧封育、草原承包的顺利开展和各种草原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第六,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为契机,推行草原“三项基本制度”,建立草原永续利用的长效机制。由自治区政协牵头,组织有关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组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禁牧封育草原利用方式试验研究研究”课题组,在盐池、海原、原州三县(区)的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代表性地段建立不同放牧方式、放牧强度试验研究,为禁牧解除后,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划区轮牧制度和轮牧休牧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防止因走草原利用方式的老路而使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封育成果毁于一旦的现象发生。
2003年国家下达的宁夏46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任务,完全通过了国家审计署的全面审计调查;2004年国家下达的宁夏45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任务,今年6月底已基本完成;2005年国家第一批退牧还草工程任务中安排宁夏草原围栏450万亩、重度退化草原补播改良135万亩,自治区政府已将任务下达到各县市,各县市将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和农户,到年底可完成今年第一批下达的全部工程任务。
通过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显著的改善了我区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了植被盖度与产草量,经在典型地段取样测定,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围栏前植被盖度分别为30%和42%,干草产量分别为每亩16公斤和36公斤,围栏禁牧恢复一年后,植被盖度分别提高到45%和65%,干草产量分别达到40公斤和62公斤,亩均产值分别提高2.5倍和1.7倍。
在近日银川召开的“全国退牧还草工程经验交流会”上,通过现场观摩,农业部以及兄弟省区的领导对我区实施禁牧封育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是宁夏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的重要保障。自治区成立了退牧还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政府赵廷杰副主席任组长,成员为发改委、农牧、财政、粮食等部门的负责人;农牧厅为项目总法人,成立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工作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分工明确,确保退牧还草工程开好局、起好步。退牧还草工程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自治区04年度的25项重点工程之一和05年度的20项重点工程之一。各项目县市相应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与实施小组,县长为项目第一行政负责人,草原站站长为项目法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农户层层落实任务,签定责任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立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
其次,把退牧还草项目与禁牧封育相结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草原资源休养生息。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和草畜业发展的意见》,做了出了全区草原全面禁牧的决策。从2003年5月1日起,长期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380万只羊全部实现了舍饲圈养,使3665万亩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2800万亩天然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地恢复,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逐步呈现绿草茵茵的喜人景观,系统生态功能显著得到改善。退牧还草工程与禁牧封育政策相得益彰,初步实现了“绿起来”的生态目标。
第三,把退牧还草项目与草畜产业的培育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后续产业。把退牧还草项目与自治区实施的“10万贫困农户养羊工程”和“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相结合,解决禁牧后饲草料短缺、羊只饮水、圈棚建设、饲草料加工设备购置、种羊短缺等困难和问题。同时,将财政扶贫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倍增效应”。2004年宁夏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已突破600万亩,加上100多万亩的一年生人工草地,使人工草地占天然草原总面积的比例达到2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有效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发展舍饲养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人工草地的增加,也带动了草产业和肉羊、肉牛及奶产业的稳步发展,使草畜转化及其产业链得到了扩展和延伸,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第四,把退牧还草项目与落实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相结合,建立草原管、建、用与责、权、利相统一的新机制。全区3240万亩天然草原承包到了户或联户,占应承包面积的88.4%,把“谁承包、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可继承,一定50年不变”的草原承包政策落实到户,使广大农牧民吃上了“定心丸”。
第五,把退牧还草项目与科技培训、执法管理相结合,增强了项目的科技辐射功能。各项目县(市、区),把普及先进实用科学技术作为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环节来抓,连续两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冬季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每年组织300多名科技人员分赴各市县、乡村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为推动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封育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中部干旱带10县(市、区)建立了草原公安机构和队伍,全面增强草原执法力度,保障全区草原禁牧封育、草原承包的顺利开展和各种草原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第六,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为契机,推行草原“三项基本制度”,建立草原永续利用的长效机制。由自治区政协牵头,组织有关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组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禁牧封育草原利用方式试验研究研究”课题组,在盐池、海原、原州三县(区)的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代表性地段建立不同放牧方式、放牧强度试验研究,为禁牧解除后,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划区轮牧制度和轮牧休牧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防止因走草原利用方式的老路而使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封育成果毁于一旦的现象发生。
来源: 宁夏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