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畋故里缅怀先师
花炮起源最早可上溯至唐代。相传唐朝初年,吴楚间瘟疫流行,李畋在其家乡麻石村用竹筒装填火药燃放,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气浪和硝烟驱散瘴气,控制病疫传播,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李畋因开火药用于“爆竹”之先河,故被花炮行业尊为祖师爷,称为李畋先师。这个李畋就是湖南醴陵人。后人将炮竹加以改进,以纸筒代替竹筒,变单发为连响,并研制出了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烟花。尔后花炮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产业,为许多花炮产地带来了滚滚财源,醴陵也因此成为江南富庶之地。
饮水思源。为缅怀李畋先师妙手制炮竹、泽被后世的功德,醴陵花炮产区普遍设有“李畋先师会”,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李畋生辰,各地都要举行祭礼,至今未废。前些年,醴陵各届又筹资400余万元,在仙山公园内建起了一座金碧辉煌的李畋殿,以缅怀先师功绩,弘扬花炮文化,振兴地方产业。
醴陵烟花辉九洲
醴陵自古便是中国花炮生产的中心之一,有史为证:“湖南生产鞭炮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及清乾隆年间……湘东之平江、浏阳、醴陵……均为爆竹制造中心地” (民国24年《中国实业志》)。醴陵最早的花炮产区是麻石及邻近的富里、潼塘一带。至清咸丰、同治年间,产区扩展到南桥、白兔潭、仙石、浦口、王坊一带,与浏阳金刚、大瑶、萍乡上栗等地区连成一片,形成集中产区。清光绪年间醴陵花炮开始出口海外。解放后,花炮发展成为醴陵两大支柱产业之一,醴陵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炮之乡”,醴陵花炮的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市有花炮厂家400多家,从业人员达12万余人,产值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东莞。
数百年来,醴陵花炮以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而誉满全球。它曾照亮过世界各地的夜空,给世人带去无限美妙的享受,也给醴陵带来了无数的喝彩。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回归庆典、昆明世博会、首都国庆五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醴陵花炮场场大显身手,大放异彩。
万紫干红,前景光明
花炮产业历史久远,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为将花炮这一传统产业提升为优势产业,近年,醴陵市委、政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将科技注入传统花炮产业,引导其向安全型、环保型、高空型发展。目前,已与我国最高级别的民爆材料研究机构南京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烟花鞭炮产学研工程中心”,花炮安全药物研究已完成并通过省级鉴定,正在中试,即将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醴陵花炮正迎来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