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企业新闻 >> 内容阅读
我国农业机械产业亟需创新体系建设
来源:   2012年10月20日   阅读:

我国快速发展的农机市场成为诸多跨国农机巨头的练兵场,加上中国农机补贴政策对外资企业给予完全相同的待遇,使得国际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近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世昆表示,目前我国70%以上的高端农业加工设备和大型农业机械装备依赖进口,且我国大多数农业机械产品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总体发展水平,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水平仍令人担忧,其发展亟须加大力度。

  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黄金期

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地平原辽阔,耕地集中,因此非常方便进行农业机械化操作。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技术升级,在玉米收割时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化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5亿多农村户籍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80%。

秋粮是我国粮食大头,占全年粮食产量三分之二。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各种自然灾害偏重发生的情况下,我国粮食能够实现“九连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短板劣势制约农机发展

然而,农业现代化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据了解,目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接近100%,而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2011年才达到54.8%。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工业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仍存在困难,农业装备结构不够合理,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国际合作部部长赵小鹏告诉《中国联合商报》,由于我国分散经营的土地形成了不同的种植模式、种植品种和管理办法,实际上制约了大规模的机械作业。因此,要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集约化与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专家认为,农机农艺结合是突破农业作物全面机械化发展瓶颈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所在。要建立农机农艺结合的工作机制,打破部门界限,整合产、学、研、推、管、用等社会资源,建立紧密的技术联盟,形成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实现区域的布局优化、规范化种植,为全面机械化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农业装备制造国,现有的农机企业近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大概有1800多家,但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一家企业的总产值。此外,具备创新与研究能力的企业大概还不到200家,仅占规模企业的10%。我国农机产业集中度很低,小企业多,规模以上的企业少。虽然农业机械总量大,但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目前国产大马力拖拉机主要集中在90~120马力,而国外的大马力拖拉机已达到500马力以上。

此外,我国大部分农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很少,原始创新乏力,自主研发能力弱,制约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农机领域,国内企业授权专利只占9.5%,在绝大部分领域很少拥有自己的关键技术。

  亟需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今年9月底,在“农机科技创新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表示,中国农机工业当务之急是推动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协调发展。目前,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跨入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新时代,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加快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的新时期,农机科技创新步入了农业机械化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相融合的新阶段,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是我国农机行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我国是农业装备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现代农业装备工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将科技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创新驱动发展,如何进行农机化发展的系统分析都是摆在我国农机人面前的一些障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汪懋华表示,要加快我国农机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应多在推进农业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升级,着力提高中、高端产品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

适应农业规模化、精细化、设施化、标准化的要求,开展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研究,发展低碳经济所要求的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及机械化作业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