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科研玉米被“偷摘”调查:谁动了我的玉米?
来源:《  农民日报  》(  2018年07月17日  05  版)   2018年07月17日   阅读: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科研玉米被“偷摘”一事引起广泛关注,损失到底有多大?学生能否如期毕业?请看——


谁动了我的玉米?
 

 

 

 

 

图为甘肃省张掖市种业管理部门在对玉米科研田进行管理调研。蒋世兴摄

 

 

 

    本报记者张振中

 

 

 

    事件回顾

 

 

 

    “我们湖南农大基地的半亩地科研玉米被偷摘了,损失上千万。”近日,这样的爆料在网络疯传。是否是科研玉米被“偷摘”?学生报警后怎么处理?7月10日,记者从湖南农业大学和当地政府了解到,被“偷摘”的玉米其实是湖南农业大学师生用作科研竞赛的实验用品,部分村民因不懂其科研价值随手“顺”走,涉事村民被当地派出所教育惩戒,7月9日,当地已经成立专业巡防队巡护基地,防止科研用途的农作物被再次“偷摘”。

 

 

 

    焦点一:价值上千万玉米被“偷”?

 


 

    事实:损失100余根,不能简单用钱来衡量

 

 

 

    事情7月7日发生在湖南省浏阳市沿溪镇湖南农业大学的种植基地内。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浏阳实习基地的师生反映,7月7日,基地附近食堂的师傅看到一些人进入实验农田,疑似采摘了玉米,便打电话通知了相关老师与学生。等学生赶到现场后,几个村民背起玉米闻讯就跑,其中一个年龄大的老人行动较慢被学生叫住,因双方语言交流困难,学生便报警求助。

 

 

 

    一些网络媒体称此次被偷盗最严重的是刚获审批的新品种玉米,10几天后将要收获的两亩玉米地被偷了半亩,而且这半亩几乎一根棒子都没留下。”

 

 

 

    记者从湖南农业大学宣传部了解到,浏阳基地占地面积约800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等农作物,用于学校师生科研。据该校宣传部部长刘启定介绍,在浏阳沿溪镇基地进行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的学生共有221名,对学农的学生来说“田地就是学生的课堂”,因此他们一般要在基地坚守几个月。被偷摘的玉米的确是用来科研实验的夏季玉米,前阶段科研实习和实践做得很好,但没想到玉米被“偷摘”,加上玉米生产有季节性,当季无法弥补,因此不可避免地给学生的科学试验、老师的科学研究带来影响,导致无法按正常计划完成,可心说师生心血都白费了。

 

 

 

    对于网传半亩地玉米都被偷摘,损失上千万?刘启定坦承,7月9日,学校组织专人赶到基地和当地政府、学生进行沟通,重点在于一方面安抚学生情绪、另一方面建议当地政府做好基地保护工作。被“偷摘”的玉米是科研素材,不可能像两三元/斤的普通玉米那样简单。

 

 

 

    沿溪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欧阳山告诉记者,被所谓“偷摘”的玉米面积的确涉及半亩地,但实际掰走的玉米只有100余根。相对于往年种植玉米用作教学实践而言,这些被掰的玉米今年作为科学实验,应当价值更重,但是否价值上千万,当地政府不好评判。当地警方进行了调查,认为如果没有确凿的科研价值依据,只能依据玉米的市场价来计算损失。

 

 

 

    湖南农业大学玉米生产专家、农学院教授罗红兵认为,被“偷摘”的玉米既然是科研所用,其价值无法用具体的钱来进行估量。

 

 

 

    焦点二:个别学生因科研玉米被摘难毕业?

 


 

    事实:调整毕业论文项目,加强宣传保护

 

 

 

    罗红兵向记者介绍,此次被“偷摘”玉米受影响最大的是一个大三班级,班上所有学生都以此作为科技竞赛项目,班上还有一个学生将玉米科研试验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现在科研玉米被“偷摘”了,论文自然难以按原来设定时间完成,因而,这名同学非常焦急。

 

 

 

    一位汤姓学生说,涉及毕业设计的玉米样本虽然没有被拿光,但实验数据已不完整,至于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毕业,还需该学生与学院导师以及学校做进一步沟通。

 

 

 

    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校、院领导都非常重视。刘启定说,学生所在的农学院对涉及学生的科研竞赛项目成绩会通盘考虑,对个别学生的科研论文也会做好后续安排。罗红兵说,对于这名因玉米“偷摘”而影响毕业论文的学生,学院将改变其毕业课题、调整项目内容,可以让其参与今年秋季玉米的科研论文实验中来,只是将多花1倍心血来完成毕业论文,相信这名学生能顺利毕业。

 

 

 

    除了此次对学生的科学试验、教师的科研教学产生影响外,湖南农业大学师生最关心的还是今后有关科研农作物重要性的宣传和保护。

 

 

 

    欧阳山说,此次“顺”走玉米的4个村民都是老年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因为嘴馋贪小便宜“偷摘”了玉米,主要是这些村民无意识,不知道这些玉米是科研农作物,不是有目的蓄意偷摘。刘启定同样认为,这些村民纯属无知而“偷摘”科研玉米,所以也建议人性化处理。因此,这些村民在被当地派出所依法传唤调查后被从轻教育惩戒。

 

 

 

    因为社会对科研宣传和法制宣传不够,造成科研农作物常遭采摘。2016年,湖南农学院在实验基地所种的油菜花遭到游客采摘。“一株好的玉米、优良油菜的培育,会花费科研团队数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如果中途被任意采摘,那就前功尽弃。”刘启定认为,这些科研作物一旦成功完成试验,就极有可能产生新的更有竞争力的品种,那么市场价值则不菲。“偷摘了一株科研玉米,可能就‘盗’走了一个来之不易的攻关成果。”在罗红兵看来,这些学生刚参与科研试验,如果因为村民任意采摘这些外因导致没有科研成绩,学生就会非常沮丧,影响他们参与科研实践的信心,这对培育年轻一代农业科研工作者十分不利。

 

 

 

    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浏阳当地强化推进科研宣传和法制宣传的普及。事发后,当地政府立即组织宣讲队进村入户进行宣讲,并成立专业巡防队巡视、防护科研基地,尽最大努力尊重和保护师生科研成果。

 

 

 

科研农作物“伤不起”

 

 

 

    本报记者莫志超

 

 

 

    育种材料往往独一无二

 

 

 

    事实上,科研成果被当成普通农作物偷摘的案例在近年来屡有发生,从2003年著名的“农民工偷摘天价葡萄”,到前两年南京林业大学也有学生的论文成果被偷拿,科研作物的保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品种选育的根本还是在地里,因此试验田对于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育种创新来说可谓基础中的基础,一旦试验材料被破坏,打击有可能是毁灭性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远柱表示。

 

 

 

    在杨远柱看来,此次“玉米偷摘”事件之所以引起业内的关注,更重要的原因是对科研材料所有者造成了影响。一份育种材料,少则三四年,多则二三十年,如果被当成普通作物摘走甚至食用,会导致科研前功尽弃。此次涉事学生的竞赛成绩和毕业论文尚且可以通过学校的特殊政策挽回一定损失,但如果是一些更珍贵更复杂的材料,损失就会更大。

 

 

 

    “例如像水稻中的野败,本身就是在田间寻找到的珍贵材料,最开始只有一两株,一旦被摘走,连备份都没有。”杨远柱对记者说。实际上,很多科研育种的进步,基础材料都是独一无二的。“两系杂交稻,假如当时保护不慎,很有可能导致两系晚出现二十年。”杨远柱坦言。

 

 

 

    科研田通常有明显特征

 

 

 

    “尽管试验田的价值很高,但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很难将商品作物与科研作物区分开,只是单纯想把科研作物拿回去当成粮食吃,这也是造成不少偷摘事件的主要原因。”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认为。不过,赵久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很多时候科研田还是有明显的特征,例如大田种植往往是集中连片的,上百亩内只种一两个品种,长势都差不多;而科研田往往是小区化,每个小区域种植一个品种,品种间的差异较大,如果农民遇到了分割成整齐小块的农田,就需要特别注意。”

 

 

 

    既然科研成果如此宝贵,为何不能将试验田“一圈了之”?“实际上,很多地方不允许建设围墙,比如隆平高科在南繁的试验田就是敞开的,只能安装摄像头来加强保护。”杨远柱说。在很多制种大县或制种基地,各家单位的育种田较为集中,如果每家都进行“圈地运动”显然不现实,况且即便建设了围墙,也难以完全保证不被个别不法分子觊觎。在隆平高科位于湖南宁乡的科研基地,也会不时遇到“翻墙者”。

 

 

 

    基地管理还需加强

 

 

 

    “属于小偷小摸行为,可能触犯治安处罚法,但实践中的偷几个玉米棒子很少被治安处罚;如果主观为故意,且曾被治安处罚过,或者经过司法鉴定评估涉案物品价值较大,可能构成盗窃罪,同时触及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知识产权罪等罪名的,按照法院认定的罪名进行刑事处罚。”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翟振锋表示。

 

 

 

    但是,不论是行政处罚还是刑罚都是事后的,即便进行相应的赔偿也难以弥补在科研层面的技术损失,因此,专家们还是希望能够在科研基地的日常管理上下功夫。“加强对于农民的宣传十分重要,需要让老百姓认识到科研作物的价值,同时科研单位自己也要强化标识,例如悬挂标牌和提示语等,与普通作物进行区分。”赵久然表示。“同时,也需要加强和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在保护和监管方面共同发力,尤其是制种基地、科研基地集中的市县乡政府更需要对科研材料的价值有清楚的认识。”杨远柱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