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学技术司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进一步增强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在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蹄疾步稳,主要取得以下十项工作进展。
1.以产业为导向的农业农村科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地。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有关部署,新组建科学技术司(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承担组织拟订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农业农村科技进步,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前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端技术模式集成、后端适用技术推广等职能,为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农业农村科技重大项目系统布局。全面启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具有自主产权的基因编辑剪刀不断优化,效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25.1%,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山地玉米播种机等短板机具陆续量产,大型大马力、丘陵山区等部分机具初步实现了“有好机用”。根据安排顺利承接并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农村领域14个重点专项。
3.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圆满收官。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覆盖东北、黄淮和西南地区等主产省份,面积400余万亩。评估结果显示三年试点达到了预期目标,转基因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等害虫防治效果在90%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平均分别增产8.9%、8.8%,增产增效和生态效益明显,基本形成了与产业化应用配套的制度体系,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奠定重要基础。
4.高油高产大豆品种攻关成效显著。抓紧抓实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培育,部署实施“四横五纵”9项攻关任务。大豆新品种多点联合测试点实现加密翻倍,筛选出9个油分超过22%、蛋白含量超过38%、实收亩产表现突出的优良品种,实现有种可用的阶段性目标。搭建1个总中心、5个区域中心、43个分中心的全国大豆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体系,在906个大豆重点县开展示范培训,推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的综合性科技解决方案。
5.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工作深入推进。编制乡村生态振兴工作指引,系统谋划未来5年乡村生态振兴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推进举措。聚焦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新建65个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县,以点带面促进全流域协同治理和全要素综合防治。推动将“各地要结合实际对秸秆禁烧范围等作出具体规定,进行精准划分”纳入国务院出台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联合有关部门首次开展打击非标地膜“百日攻坚”行动,严禁非标地膜入市下田。
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更加健全。召开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推动国家和省级体系“一盘棋”建设。组织体系专家6700余人次开展科技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及时应对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累计下沉帮扶1.2万人次,解决80个产业近3000个技术问题。
7.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防控扎实开展。坚持点面结合,以县域为普查单元,指导全国2766个涉农区县全部完成面上调查,依托3万个监测点完成164种重大危害入侵物种系统调查监测。聚焦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大危害物种,指导各地组织开展300余次灭除活动,推进“一种一策”精准治理。组建首批13个科技支撑团队,强化技术研究、政策咨询、防控指导和应急处置。
8.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列入国家粮食安全考核重要内容。将保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稳定、设立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实施省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科技创新推广工作,列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考核,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科技支撑保障能力。
9.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持续深化。联合教育部召开共建高校专题交流会,强化涉农高校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的使命担当。新增3所部部共建、部省共建高校,累计达到27所,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农村基层联系更加紧密。探索了一批专家大院、科技小院、创新驿站等科技服务模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见效。组织实施“神农英才”计划,遴选产生49名神农领军英才和199名神农青年英才。
10.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完成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锤炼党性、推动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围绕转基因作物常规化种植管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深入调研,提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务实举措,专题读书班典型做法、农业科技工作重大进展在《新闻联播》报道。2023年,司党支部作为我部代表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建设论坛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