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物对病虫害抗性调查的一般技术要点 1·1 调查时间 对叶部病害、茎部病害和穗部病虫害的抗性,一般在植株发育中后期时调查;对根部病害的抗性,在苗期或植株生长中前期调查;对于全株性病毒病害的抗性,在植株生长中前期调查。 1·2 调查方法 叶斑病类观察群体发病状况,确定发病级别;穗部病虫害逐株逐穗调查,计算发病率或被害率;茎部病害估测群体总体发病程度,一般调查发病率;根部病害调查植株发病率;全株性病害调查植株发病率。 1·3 调查分级与抗性评价 目前,在玉米抗性鉴定中采用9级制,以1、3、5、7、9分别表示不同的抗性反应水平。对于抗性评价的描述,采用相对应于病情级别或发病率的分级法,抗性分为高抗(HR)、抗(R)、中抗(MR)、感(S)和高感(HS)5类。由于常规的作物抗病虫特性评价主要采用人工接种鉴定,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接种的结果详细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因此,多数方法不适合一般技术人员在田间进行作物抗性的调查和评判。为了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给予作物抗性一个基本评价,以专业鉴定工作所采用的标准为基础,制定了玉米对主要病虫害的田间抗性调查和评定标准,这些调查标准已在国家区试点和部分省的区试点应用 2·1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灰斑病 病原:均为真菌。大斑病病菌为大斑突脐孢菌Exserohilum turcucum;小斑病病菌为玉米离蠕孢菌Bipolarismaydis;弯孢菌叶斑病病菌主要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灰斑病菌为玉米尾孢菌Cercospora zea-maydis。 传播途径:通过带菌病残体传播,田间主要通过风雨传播。 调查时间:玉米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病情分级:病情分级及其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病斑占叶片面积的比例见图1和图2。 抗性评价标准: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叶斑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 表1。
表1 玉米抗叶斑病鉴定病情级别划分和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级别 症状 描述 抗性 1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少于或等5% 高抗(HR) 3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 ~10%,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 抗(R) 5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中抗(MR) 7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 ~70% 感(S) 9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高感(HS)
2·2 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 病原:为真菌。丝轴团散黑粉菌Sporisoriumholci-sorghi。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残存在土壤中的病菌传播。 调查时间:玉米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每份鉴定材料至少选取50株,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和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发病株率(% )=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分级:田间病情分级及其相对应的描述见表2。 抗性评价标准: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丝黑穗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表2 玉米抗丝黑穗病、瘤黑粉病鉴定病情级别划分和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级别 描述 抗性 1 发病株率0% ~1·0% 高抗(HR) 3 发病株率1·1% ~5·0% 抗(R) 5 发病株率5·1% ~10·0% 中抗(MR) 7 发病株率10·1% ~40·0% 感(S) 9 发病株率40·1% ~100% 高感(HS)
2·3 玉米纹枯病 病原:为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传播途径:通过存留土壤中和田间植株病残体上的病菌传播。 调查时间:玉米蜡熟期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逐株调查每份鉴定材料发病状况。调查重点部位为果穗以下茎节,记载症状级别。 症状分级:植株症状分级及其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3。 抗性评价标准: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纹枯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3。
表3 玉米纹枯病不同症状分级和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级别 症状描述 抗性 1 果穗下第4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高抗(HR) 3 果穗下第3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抗(R) 5 果穗下第2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中抗(MR) 7 果穗下第1叶鞘及以下叶鞘发病 感(S) 9 果穗及其以上叶鞘发病 高感(HS)
2·4 玉米茎腐病 病原:为真菌。主要为腐霉菌Pythium和镰刀菌Fusarium两类。 传播途径:通过土壤中和田间植株病残体上的病菌传播。 调查时间:玉米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逐株调查每份鉴定材料的发病状况。调查重点部位为茎基部节位,茎节明显变褐或用手指捏近地表茎节感到变软的植株,即为发病株。记载调查的总株数和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计算公式同2·2)。 病情分级:田间病情分级与相对应的描述见表4。 抗性评价标准: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茎腐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4。
表4 玉米抗茎腐病鉴定病情级别划分和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级别 描述 抗性 1 发病株率0% ~5·0% 高抗(HR) 3 发病株率5·1% ~10·0% 抗(R) 5 发病株率10·1% ~30·0% 中抗(MR) 7 发病株率30·1% ~40·0% 感(S) 9 发病株率40·1% ~100% 高感(HS)
2·5 玉米矮花叶病 病原:为病毒。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mosaicvirus(SCMV)。 传播途径:可通过种子传播,田间主要通过蚜虫传播。 调查时间: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需调查全部植株,依据叶片是否出现花叶症状确定发病植株,分别调查记载总株数和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计算公式同2·2)。 病情分级:苗期病情分级与相对应的描述见表5。 抗性评价标准:抗性水平的划分依据其发病株率确定,划分标准见表5。
表5 玉米抗矮花叶病鉴定病情级别划分和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级别 描述 抗性 1 发病株率0% ~5·0% 高抗(HR) 3 发病株率5·1% ~15·0% 抗(R) 5 发病株率15·1% ~30·0% 中抗(MR) 7 发病株率30·1% ~50·0% 感(S) 9发病株率50·1% ~100% 高感(HS)
2·6 玉米粗缩病 病原:为病毒。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virus(MRDV)。 传播途径:田间通过灰飞虱从其他带毒小麦或禾本科杂草上传播至玉米。 调查时间:玉米抽雄期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在玉米抽雄期,每份鉴定材料逐株调查是否发病,记载发病株率。 病情分级:病情分级与相对应的植株发病率描述见表6。 抗性评价标准:鉴定材料抗性水平的划分依据其病情级别确定,划分标准见表6。
表6 玉米粗缩病病情级别划分和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级别 描述 抗性 1 发病株率0% ~3·0% 高抗(HR) 3 发病株率3·1% ~10·0% 抗(R) 5 发病株率10·1% ~20·0% 中抗(MR) 7 发病株率20·1% ~40·0% 感(S) 9发病株率40·1% ~100% 高感(HS)
2·7 玉米穗腐病 病原:为真菌。在我国主要为多种镰刀菌Fu-sarium、曲霉菌Aspergillus等。 传播途径:病原菌可以种传,田间通过风雨传播。 调查时间:玉米果穗成熟后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每份材料选取50个果穗,按品种收获并携带回实验室/风干室。剥去苞叶,逐个调查记载果穗发病级别,计算平均发病级别。 病情分级:病情分级与相对应的植株发病率描述见表7和图3。
表7 玉米穗腐病病情级别划分 病情级别 描述 1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0% ~1% 3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2% ~10% 5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11% ~25% 7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26% ~50% 9 发病面积占果穗总面积51% ~100%
抗性评价标准:鉴定材料抗性水平的划分依其平均病情级别确定,划分标准见表8。
表8 玉米对穗腐病抗性的评价标准 平均病情级别 抗性 ≤1·5 高抗(HR) 1·6~3·5 抗(R) 3·6~5·5 中抗(MR) 5·6~7·5 感(S) 7·6~9·0 高感(HS)
2·8 玉米螟 害虫:为鳞翅目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lis。 传播途径:外地迁入或当地越冬虫源。 调查时间:在玉米大喇叭期调查玉米螟对玉心叶的危害程度和品种抗性水平。 调查方法:估测每份材料被玉米螟取食孔洞大小和数量。 食叶级别:按表9的描述记载玉米螟食叶级别抗性评价标准:鉴定材料的抗性水平划分依叶片被害程度确定,划分标准见表9。
表9 玉米对玉米螟抗性的评价标准 食叶级别 症状描述 抗性评价 1 仅个别叶片上有1~2个孔径≤ 1mm虫孔 高抗(HR) 2 仅个别叶片上有3~6个孔径≤1mm虫孔 高抗(HR) 3 少数叶片有7个以上孔径≤1mm虫孔 抗(R) 4 个别叶片上有1~2个孔径≤2mm虫孔 抗(R) 5 少数叶片上有3~6个孔径≤2mm虫孔中 抗(MR) 6 部分叶片上有7个以上孔径≤2mm虫孔 中抗(MR) 7 少数叶片上有1~2个孔径大于2mm的虫孔 感(S) 8 部分叶片上有3~6个孔径大于2mm的虫孔 感(S) 9 大部分叶片上有7个以上孔径大于2mm的虫孔 高感(HS) |